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张华钦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MIS)建设已经很普遍,并将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MIS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还不够成熟,有些基本概念还存在混淆,比如:以为凭着高新的计算机技术或设备就可以解决MIS建设的一切问题,或者忽略MIS建设的渐进过程,以为通过一次性的突击式的开发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会使MIS建设陷于误区,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论述了开发过程就是要实现人工的数据处理方式向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方式转变,这个转变过程是极为复杂的,需要面对计算机技术和实际的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并没有什么成熟的技术或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依靠开发者对于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合理地进行部署才能完成。本文讨论了以分类组织数据为核心的部署整个开发过程的概念和方法。
上篇 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
§1.1 MIS的系统性和适应性
计算机是一种先进的工具,基于它的MIS建设能带来怎样的效果呢?直接的感觉是代替人的劳动。比如,工资计算程序就是如此,其实这只是单机应用的情况。实际的工作中,这种数据处理量较为集中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因此,单机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很有限。MIS建设不是为了一时一事的程序开发,是通过建立涉及众多部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取得综合性的效果。比如计算发电成本,竞价上网,这涉及了很多的部门,需要有关部门的数据都进入到MIS中来,才能很快地得到计算结果,满足竞价上网的需要;各部门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以后,各种分析、汇总的结果直接由系统完成,可以使管理工作规范、也可以减员增效。
实现MIS的系统性需要从全局着眼,而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开发,这实际上是用计算机系统模拟原有的数据处理方式,由于原有的数据处理方式是零乱的,因此,所开发的系统也是零乱的,在这样的系统中,各种综合性的功能常常难以实现,使得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正如欧美国家对于MIS流行的评语:“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所需要的。”国内管理规范化的程度较发达国家差,通过模拟原有的数据处理方式建立的系统,其零乱的程度往往会更大一些,会使系统的效能不高,维护困难,有的甚至不能运行。还有的不明确计算机系统能做什么,以为用网络把计算机连接起来,能传输一些表格便构成了系统,其实,这只是具备了基本的运行环境。
在系统开发前,用户的需求是根据原有的工作方式提出来的,是一些基本的需求;当系统运行以后,他们会根据新的工作方式,提出更高的需求。MIS的高效能实际上是经过这样反复调节以后才能得到的;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方式会经常有所调整,尤其是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管理上的变动会更多。因此,MIS要易于改动,才能适应实际的工作需求,发挥它的效益。也只有通过反复的修改,才能克服自身的缺陷,保持稳定运行。因此,MIS不能通过一次开发完全固定下来,而是要能够方便地、反复地修改。
§1.2 数据平台的概念和作用
针对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美国学者马丁提出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开发思想。MIS都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实现的,我们把分类组织到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数据平台,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系统其结构就由输入-数据平台-输出(包括处理)三个部分组成。这样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只要数据平台的内容充分,就可以得到各种综合性的结果。比如数据平台包含了有关发电成本的数据,那么发电成本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来。由于各种汇总和分析结果直接由组织起来的数据得出来,因而也可以减少处理环节,达到使管理工作规范和节省人力的目的。因此,以数据平台为核心可以实现MIS的系统性。
2.适应性。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大量的数据处理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只要有了详细而又合理组织起来的数据,凭借现有的计算机开发工具,其实现是很方便的。另一方面,由于所开发的各种功能是相互独立的,功能的改动也方便。这使得系统的功能可以灵活的增加和改动,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3.稳定性。企业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多变的,但是,其基本的数据却是稳定不变的。比如对于电厂来说,无论管理方式如何变化,汽机、锅炉、人事、燃料、物资诸部门的基础数据类型却是稳定不变的。数据平台还能随着数据库的升级而升级,只要基础数据不发生变化,就可以长期使用下去。MIS的硬件设备会由于设备的升级被更换,所开发的功能也会由于管理工作的变化而更换,MIS建设的大量投资,最终得到数据平台才是最可靠的。
4.结构合理。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平台,通俗地讲就是分门别类存放起来的数据。企业中的数据有着不同的类别,按照这些类别进行区分,数据平台就具有合理的结构。比如:电厂中的汽机、锅炉、人事、燃料、物资等子系统的数据相互间比较独立,数据量也较大,属于不同的大类。这些大类构成了数据平台的主体结构。
综上所述,MIS建设是要把人工方式下零乱的数据处理转变为由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人机结合的系统性的数据处理,MIS的系统性是以数据平台为核心实现的。新旧系统之间的不同,通俗地讲就象家庭做饭和厨师做饭的不同,厨师做饭先要由刀工将菜备齐,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高效的操作,刀工备齐的菜就相当于系统的数据平台。MIS的硬件设备会由于设备的升级而被淘汰,所开发的系统会由于工作的变化而被更换,数据平台则能随着数据库升级,只要基础数据是稳定的,就可以长期使用下去。因此,MIS建设的根本性任务是将人工方式下的零乱的数据组织成统一的数据平台。
§1.3 MIS开发的基本方法
实际中开发中的数据种类较多,并且是由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控制的,期望通过一次性的调研就能将数据及其关系完全描述清楚,并建立起数据平台,一般是难以做到的。Gilb T 于1988年系统地提出了通过试运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渐进的方法(Evolutionary Approach),由于其实用性较强,引起了广泛地注意。其基本步骤是:将一个大的系统分解成多个小系统,对于每个小系统,不是企望经过详尽的分析设计后再进行开发,而是先开发出来一些功能,让用户投入试运行,在试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用户反复地提出修改需求,真正了解用户的意图和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将用户的各种需求逐步吸收到系统中来。在各个小系统分别开发完成后,逐步集成为整个系统。
由于数据平台可以按照不同的数据类别进行分解,因此,可以采取Gilb T的方法逐步将其建立起来。比如:可以分别建立汽机、锅炉、人事、燃料、物资等数据平台,然后再集成为整个电厂的数据平台。为形成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MIS,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分而治之。对于较大的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的大类对其进行归类,对原有的系统进行分解,并排列出开发顺序,将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的问题转换为分别建立多个类别的小数据平台的问题。通过分别开发各子系统,建立各类数据平台,最后集成为统一的数据平台。
2.在开发过程中组织数据。在分别开发各个子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完成的是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充分沟通,而不是急于完成所开发的程序。子系统的开发要能尽早地投入试运行,通过用户在试运行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了解用户的意图和数据的属性,达到建立数据平台的目的。也就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手段,以组织数据平台为目的。
3.直接抽象。一般的开发习惯是用数据流程图描述原有的系统,并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实际上这是在模拟原有的工作方式,并不能形成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系统结构。组织数据只需掌握数据的源点、类别和出现的频率等属性,在组织好数据以后,就可以直接开发程序得出各种所需的结果。这不需要考虑原有的数据处理经过了多少环节。
§1.4 MIS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我们尚处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管理工作的许多方面还要大幅度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MIS建设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要做好系统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才能使多次开发的结果衔接起来,保证最终形成统一的大系统。系统的规划要注意以下问题:
1.适时开发。中长期规划要解决好管理工作如何与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相互适应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可能,在管理工作具备了开发的条件、并能保证数据平台整体结构的情况下,适时地安排开发工作。也可以开发一些临时使用的程序或者小的系统,以此激发用户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或者了解实际工作的情况。
2.抓住重点。数据平台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也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系统规划要注意抓住形成数据平台这个重点,安排好数据平台的积累和完善,只有在统一的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要从数据平台的结构、数据的入口、数据出现的频度等方面直接描述数据平台,而不是对于原有表格进行描述。
3.设备配置。计算机设备的投资较大,而且升级换代较快,因此,应该选择兼容性较强的设备,根据实际的需要,逐步增加设备的配置。
中长期规划可以使领导者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和实施步骤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是对于MIS建设本身,而且对于企业领导借助MIS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企业的信息中心要注意做好这项工作。有的信息中心负责人总是抱怨领导对于计算机应用重视不够,不下令上计算机项目;还有的在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以后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制定出一个切实的系统建设规划,使得MIS建设本身没有纳入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
下篇 开发过程的组织管理
§2.1 MIS开发应包括的内容
MIS建设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有人提出要实现无纸办公,把程序能实现的功能都纳入到系统开发中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做不仅会造成许多无谓的开发,还会使系统臃肿和紊乱,为日后的运行造成隐患。还有的网络规模很大,计算机台数很多,但是许多应该完成的功能却没有开发,使系统的效果不好。因此,MIS建设必须对于此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局性。MIS建设最能表现其效益的是一些综合性的分析和查询,在各部门使用的数据中,有些是本部门自己使用的,有些则是上一级部门或其它部门共同使用的,即全局性的数据。全局性的数据是登记到表格上,还是输入到计算机中,对于做这些工作的班组来说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是这些数据是下一步的数据处理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判断数据是否要进入到系统中来,不能从局部的便利和需要着眼,而是要从系统的全局去考虑。对于全局有影响的数据必然要上,局部的数据则可以晚上或者不上。
2.使用效果。系统开发中不能因为程序可以实现就实施开发,而是要对于使用计算机确有效果的内容才进行开发。在系统建设中,由于其内容较多,哪些工作上计算机效果好,哪些工作效果差,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确定开发目标单纯依靠用户就某一问题提出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发者经过全面地、认真地分析。
3.稳定性和规范性。MIS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开发出来,还要解决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有影响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数据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经常变动的数据其稳定性就差,如果将这些数据直接纳入到系统中来,频繁地改动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还有些数据不规范,直接纳入到系统中来会增加系统复杂性,也不利于日后的维护。凡此种种,要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的程度,用户维护系统的能力,采用计算机系统所带来的便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2.2 MIS开发的部署
MIS建设的内容很多,也涉及了众多的用户和开发者。需要对于整个工作进行合理的部署,才能使系统开发工作有序和有效。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将一个大的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系统;其二是如何排列这些小系统的开发顺序,使开发工作比较顺利。
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由许多部门分别完成的。一般地讲,数据相互关联较紧密的会集中在同一个部门;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必须以现有的部门设置为基础,不可能因为系统开发刚刚实施,就能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要求调整部门的设置。因此,系统的划分大体上应以部门的设置为依据进行。一次的划分如果还过于复杂,则可以继续划分到更下一级的部门(或班组)。划分系统最应注意的是系统间的联系,其中包括相关的数据及其属性等,并将其制订成有关子系统共同遵守的约束规范,这是最终能形成统一的大系统的基本保证。
合理地排列开发顺序是为了使用户积极的配合开发工作和便于形成统一的系统结构。优先排列开发顺序的因素有:
1.使用效果。用户得到了实际的效果,就会增加对开发工作的信心。尤其是在开发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应在两三周的时间内拿出可以运行的子系统让用户试用,并使之尽快地稳定下来,这对于以后的开发会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要选择使用效果好、易于开发、领导重视的子系统首先开发。
2. 数据源点。就形成系统的内部结构来说,要注意从系统的数据的源点入手,否则会增加形成系统的工作量。
上述排列开发顺序的方法,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比如:领导最关心的内容可能不是数据的源点,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使开发过程能够比较顺利。§2.3 MIS开发过程的控制
一个成规模的系统,涉及的内容很多,怎样控制全局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前文已经讨论,数据的分类组织是MIS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了它,一方面可以形成系统的合理结构,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开发工作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和衡量的尺度。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局性的数据。系统所要涉及的数据的种类十分丰富。即便是采用直接抽象的方法,直接从原始数据入手,让系统分析员全面掌握所有数据也是难以做到的。在所涉及的数据中,有些和许多部门有关,关系到系统的全局,这些数据是系统分析员必须掌握的;有些数据则是某个部门单独使用的,和全局无关,这些数据则可以由程序员自己掌握,系统分析员只需提出开发目标和开发顺序即可,不必陷入到具体的数据分析之中去,对于较大的系统,在总的系统分析员之下,还可以设立多个局部的系统分析员,让他们完成对局部数据的控制。
2.数据量。有的数据产生的频率很高,数据量较大,用户必须安排一定的工作量才能完成输入。这些数据能很好地组织到系统中来,就能够构成系统的主体,其它的数据的组织就不成问题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组织的是输入量较大的数据;组织输入量较小的数据,可以穿插安排在开发的过程完成。
3.数据平台的分层。为保证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功能开发的便利和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数据平台中应该是规范的和稳定的。实际中的数据常常是不规范的,不稳定的,可以采用数据分层的方法限制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即在数据平台的高层存放规范和稳定的数据,连接输出;底层则存放不规范或不稳定的数据,连接输入。通过程序变换,将前面的数据变换成后面的数据。这样就把不规范或不稳定因素局限在输入端。比如:供电局工业用户的电费计算,需要将实际的表示数乘以相应的变比。将表示数和变比的倍数作为前一层的数据保存起来,通过程序的变换,得到实际的电度数,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当变比有变化时,只需改变比的数值和相关的变换程序,而最终的数据及其后的程序则保持不变。系统开发主要是控制高层的数据平台。
§2.4 建立MIS的运行保障
MIS建设要建立一种人与计算机系统共处的工作方式。有些工作要用计算机处理,有些工作则要由人来完成。MIS建设完成以后,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其内容和方式都是和系统开发以前不同的,是需要在系统的开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系统开发实际上是建立两套系统,一套是计算机系统本身,另一套则是新的人工的工作方式。后者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保障。只有这两套系统都完备地建立起来,并使之和谐统一,系统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建立新的人工的工作方式的主要内容有:原始数据档案、使用规程和系统维护等。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企业改革的需要,使得电力企业对于MIS建设有着较大和较深的需求。MIS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面向全行业的专门从事MIS研究开发的技术力量,有责任对于电力MIS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般性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包括:MIS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开发目标的选择、数据平台的建立、新的工作方式的形成、MIS的维护和升级等等。只有真正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保证MIS的稳定运行,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