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这一概念是Gartner Group在九十年代初,总结了当时企业应用系统现状后提出的。在ERP诞生的这十年里,全球经济的起伏变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ERP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都为ERP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节旨在展望ERP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当前应用概况。
14.1 ERP产品的发展趋势 广义上,企业资源的方方面面都在ERP系统的管理之下,ERP系统的优劣对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所以,在选择ERP系统时,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所选ERP的产品策略、发展方向及服务质量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企业与ERP厂商之间都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而非简单的买卖关系的原因。
一、从ERP系统向APS转变
风靡一时的ERP实际上是早先MRP/MRPⅡ系统的延伸,在侧重生产制造环节的MRP基础上又加入了财务、人事等功能模块,使企业内部的资金、物料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企业慢慢认识到光把企业内部的事情管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企业经营得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洞察到客户的需求,并能在最快的时间里以最经济的方式安排生产。所以,先生产产品然后推向市场的“推”式营销正逐渐被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拉”式营销所取代。“拉”式营销要求企业必须有较强的机动反应能力,因为市场需求稍纵即逝,企业必须知道是不是需要委外加工部分产品,或者找哪些供应商买原材料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等等问题,才可能抓住市场机会。APS(Advanced Planning System)系统由此应运而生。APS的概念与时下流行的供应链的概念很相似,都是把ERP又扩展了一步,把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延伸至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等关键团体。
中国的企业在建设ERP系统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个只支持企业内部管理而无法将企业外部的信息容纳进来的软件必将很快地过时。特别是在Internet的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将不再受空间的制约。一个企业的客户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同时企业竞争者的范围也空前地扩大。企业要学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和供货商以降低成本,加速交付周期。这也是所谓“虚拟企业”的概念。到那时,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合作伙伴都是虚拟企业的一部分,如果企业的ERP系统无法获得他们的信息,就谈不上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
尽管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在中国还不成熟,但它们很可能比人们预想的来得快。APS到那时将成为制胜的关键。所以,企业上ERP系统时一定要问一问厂商,除了管理企业内部的事情以外,系统能把供货商和合作伙伴也连进来吗?产品从技术上是不是提供这种手段?
二、从庞大的系统转变为模块化的系统
ERP产品体现着开发厂商的管理思路。有的厂商信奉所谓的最佳业务实践,希望从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中提炼出精华,体现到管理软件中去。这种软件往往大而全,企业在实施时一般要先做BPR(业务流程重组),然后再进行ERP系统的安装调试,因此这种软件对企业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所谓的最佳业务实践也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还有一些ERP厂商,他们的产品按照不同的功能分成很细的一些模块,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并随时追加。打个比方,如果某一个公司很少需要采购原材料,也没有应付账的问题,那它也许只买一个财务系统中的应收账模块和一个总账模块就可以了。这种ERP系统的功能没有前一种那么全,但留给用户更大的空间。它们往往提供灵活的应用程序接口,实施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开发,为每一个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而且,当用户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改变时,ERP系统本身也可以轻松地被加以改装,适应新的要求。
正是因为后者的这种灵活性,并考虑到one-size-fit-all式系统的不现实,模块化的系统正逐渐取代那种庞大的系统。以世界上最大的两家ERP厂商来说,ORACLE是模块化的倡导者,并率先实现所有模块可独立安装,并带有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SAP则是最佳业务实践的鼻祖,SAP庞大的系统功能细致而强劲,但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所以SAP现在也将R/3部分功能模块化,以适应这种趋势。
对用户而言,两种类型的系统各有所长,选择的关键看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企业本身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不太可能再发生什么大的转型或调整,集成在ERP系统中的最佳业务实践也很切合实际需求,不妨考虑前者。否则,还是应该考虑模块化且灵活性好的产品。
三、从水平市场转向纵向行业解决方案
提起ERP,大家都能想得到一些通用的模块,比如说财务、生产制造、人事管理和库存分销等等。其实,很多用户早就发现靠这些基本的模块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很多的ERP厂商就提出要开发更加纵深的专门针对某个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从而把ERP真正推到制造业以外的各行各业。行业解决方案通常都是以通用的财务等模块为基础,在此之上叠加针对每个行业特殊要求的小模块。 不同行业的管理问题有天壤之别。由于篇幅,这里仅列出两个具体行业的特点:
1、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离散式制造,流水作业。这个行业的厂商考虑的是如何使流水线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何削减生产成本。汽车工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与全球化生产趋势,质量保证体系须遵循QS9000体系,对售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地,ERP系统提供产品数据管理,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管理,工程更改管理以保证多品种的产品要求;在生产上提供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KANBAN技术以及质量管理,以实现满足QS9000要求的小批量全球化生产。同时客户服务管理功能提供产品售后跟踪记录,代理维修商管理。2、大众消费品行业则不同,一盒冰红茶的成本总共也不过一块多钱,甚至更低,花力气在制造过程中寻求成本的降低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个行业关心的是如何在与分销商和零售商打交道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并笼络住他们。消费品工业的竞争体现在品牌、价格、成本、质量和速度上面。 ERP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高级定价策略,将为企业提高产品牌知名度、制定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以扩大市场,提供有效的手段。 同时,ERP系统的质量管理、快速补充供货管理、高级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及电子贸易等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后勤管理体系,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真正有效的管理系统必须能解决每个行业的具体问题。ERP厂商们虽然早就意识到行业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但一直都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阶段。近两年来,几家著名的ERP厂商终于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企业在考虑ERP系统时,应该考察候选厂商是否有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和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对客户所处行业有深刻了解的ERP厂商,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成为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
四、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智能的信息分析
在ERP的管理范围更广泛、呈现行业化的趋势的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快速、准确地作出决策,面对这一情况,ERP在深度上便呈现智能化的趋势。
随着软、硬件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环境对智能化提出的要求,目前ERP系统已在智能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将持续发展下去。
何谓智能?以ORACLE的商业智能系统为例,它是构建在经典的基于目标/事实/例外的管理理论之上。依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系统可以预先设置好27个KPI(关键业务指标,如销售额、存货周转率等),并可实时考察企业的现状与理想的KPI的差距有多大。当例外发生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相关人员。但是,对企业领导者来讲,最关键的还不是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他最关心的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办。一批订单的交货期被耽搁了,是生产能力太小了还是供货商的原材料有问题?这时候就应该往下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真正原因。找到了原因,还要解决问题。要想在客户没有撤消订单之前交货,把部分部件委外生产可行吗?由一家供货改为三家原材料供应商可行吗?对成本和利润的影响如何?这时还需要商业智能系统的建模分析功能给出直观的回答。 散布在企业各个角落的数据经过整理和汇总就形成信息,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知识,知识经过升华成为智慧。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工作,充当一种汇总和整理数据的电算化工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已经上了ERP系统的企业的领导感觉不到ERP的效果的原因。他们通过ERP得不到直观的有关整个企业的知识,更不用说通过ERP寻求解决问题的智慧。耗资巨大的ERP的受惠者只是具体办事人员,管理人员根本享受不到ERP的好处。所以,现在各ERP厂商都在改善自己的产品,为管理者提供智能的信息分析。 实施智能化需要有正确的数据,并将这些面向作业的数据转化为面向分析的数据,然后从这些面向分析的数据中提取、分析和发掘其蕴涵的规律。相应地,ERP系统提供了数据仓库、在线分析OLAP(On-Line Analysis Process)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 三项技术来完成提取、分析和发掘这三项工作。 实现商业智能对ERP产品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能够把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分公司、各个工厂的数据都汇集到一起,利用OLAP和数据仓库的技术加以处理。很多ERP软件在开发之初,就构建在相对分散的体系结构上,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的信息很难共享。没有整合的信息,也就谈不上智能。
五、从企业后台转向企业前台
传统的ERP系统着眼于企业后台的管理,而缺少直接面对客户的系统功能。因为,传统的企业着力于买到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快速高效地生产出产品,至于哪种产品更受欢迎,哪些服务最有待改进这一类的问题,却往往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凭经验臆测。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中,企业的客户可能分散在全球各地,企业不可能对他们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必须有一个系统来收集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利用。
基于上述背景,前台管理系统,又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成了ERP市场上最新的亮点。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包含销售、市场及服务三类模块。其中,销售模块有很多功能,从最初的需求生成,到自主销售,到最后的销售人员佣金管理都涵盖其中。销售人员只要有一台手提式电脑,就可以随时得到生产、库存和订单处理的情况,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客户进行业务活动;而市场模块则偏重于对市场计划和市场战役的策划与管理,让企业心中有数;服务模块涉及到服务的方方面面,例如服务合同管理和电话呼叫中心的管理等等,确保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选购客户关系管理的软件时,除了要看自己需要的功能是否能得到满足外,还必须要看它能不能与后台的ERP系统集成。如果前端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的信息不能传达到后台的财务、生产、采购和仓储等部门,也无法从这些后台部门获取信息的话,所谓的客户关系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六、从事务处理到自我服务
ERP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工厂的安排生产不再是用手工画图表了,计算机可以帮你做科学的规划了。但是,ERP系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需要最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呢?很不幸,中国的很多企业要么没有做这项工作,要么在用人工做重复的二次输入工作。举例来讲,要想得一份季度收支情况报表,很多企业的做法是:由财务部门把员工的报销数据、采购部提交的采购信息、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额等各种数据输入到ERP系统里去,再由系统进行运算和分析。财务部门被大量的事务性处理工作所纠缠,无法致力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工作,而且人为误差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所以,很多国内企业运行ERP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不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提出了“自我服务”的概念。它的根本理念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数据,而不需要二次录入。比方说,由销售人员自己输入订单,员工直接输入借贷或报销申请,经理人员直接将招聘要求放入系统中。引申来讲,在授权情况下,供应商还可以直接查看企业的库存情况,在低于警戒值时,他可以自动给企业补货,并发出电子账单。同样,客户也可以直接输入订单,不须销售人员在中间协调,就能查看生产状况及预期交货时间,从而从容地安排运输、存储等环节。
自我服务简单来讲,就是由事件的发起人直接输入数据,并将ERP的受惠人扩大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甚至企业以外的供应商和用户。实现了自我服务后,信息就可以在整个虚拟企业的范围内自动地流动,省却了很多无谓的事务性劳动。从而,将ERP系统的最终功能——提供决策支持和商业智能,发挥出来。
实现自我服务关键要看是否有技术支撑。在ORACLE公司的产品中,自我服务是通过一个叫做工作流的模块来实现的。工作流模块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然后信息就会按照该工作流程到达适当的处理人手中。
七、技术先进性:网络、面向对象及事件驱动
ERP系统的技术融合IT 领域的最新成果而日趋先进,网络化计算技术势不可挡。ERP的技术发展目前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ERP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作为ERP系统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Gartner Group对此的评论是“1997年的网络计算模式像1991年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掀起的革命一样,并将更有力地席卷整个市场……”。同样的,其他各知名评论机构对此均作出热烈的响应,AMR提出了“网络业务对象——NBO(Network Business Object)”, Hurwitz提出了“Hyper-Tier”的概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取代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而ERP领域的著名提供商J.D. Edwards公司提出的可配置网络计算技术体系CNC(Configurable Network Computing)则是这一概念在ERP领域的典型代表,它有如下特点: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模式: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的设备资源一旦安装好后,其担负的角色便固定下来,服务器只能作服务器用,客户机只能作客户机用。由于这种限制,其中的某一关键环节如数据库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整个体系的瘫痪。而采用CNC技术,整个网络上的资源在ERP系统安装后仍可灵活配置,各种设备的角色可以互换,大大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可靠性,同时任务可按负荷大小进行重新分配,动态分布,增加了各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使系统面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业务应用同技术体系分离:由于CNC技术采用了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并提供集成的开发工具(Toolset),用户或系统分析员不需要了解底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网络协议等烦琐的细节。利用开发工具提供的可视化设计等功能,在不需编写源代码的情况下就可生成新的应用功能,并且这一新的功能可在多种平台上运行。这样业务人员面对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能迅速地将新的业务模式注入到ERP系统中,真正做到业务环境与信息系统同步运作。 ●伴随企业共同成长:由于可配置网络计算技术(CNC)具备动态的数据与逻辑的分布配置功能,企业可根据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从主机为中心(Host-Centric)到瘦客户机(Thin-Client)配置的不同运作模式,或多种运作模式的并存。同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集成最新的技术,如Internet等, 做到真正的N-Tier运作模式,因此它可伴随企业共同成长。
2、Internet技术日益成熟 Internet技术已经历了多年的独立发展,随着这一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所具有的便捷、易用、普及方便等特点,将在ERP系统中的以下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电子店面(Electronic Store Fronts):企业可将Internet作为产品的陈列柜来展示其产品,并利用信用卡进行交易。 ●一对一的交易(One-to-One Marketing):基于Internet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功能在跟踪用户的个人倾向、交易历史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为奔波中的销售人员提供有力的销售工具,提高效率并缩短销售周期。 ●自助服务(Self-Service Modules):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查询功能,如账户余额查询、产品发货情况查询号等,使沟通渠道更为畅通。3、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和事件驱动编程的应用 为了适应业务环境不断变化而对应用系统提出的高效、可靠的要求, J.D.Edwards公司率先采用了事件驱动的对象技术。这一技术包括二部分内容:事件驱动的编程(Event Rule Programming)与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事件驱动的编程:相对于传统的过程化编程(Procedural Programming), 事件驱动编程方法将应用系统的控制权掌握于用户手中,而不是让用户跟着预先定好的应用模式走。因此它将给用户带来如下优势:
(1)用户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决定处理过程而不是被限制于系统预先设置的过程; (2)系统更加易学易用,并且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3)一旦实际业务情况有所变动,系统有足够的柔性以适应新的变化。
●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Object-based Business Rules) J.D. Edwards 公司的ERP系统OneWorld应用系统是由众多可重复使用的、封装的业务规则对象组合而成的。这些业务规则对象根据一定的业务要求组合起来,并由特定的业务事件驱动,便可灵活地完成众多的业务活动,而同时又具备下述优点:
(1)再用性:每个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都具有封装性,可完全独立地完成指定的功能,因此任何需要此项功能的业务过程都可调用这一业务规则,大大简化系统的编码复杂程度。以J.D. Edwards的OneWorldTM产品为例,采用了这一技术后,程序编码由原来的12.6百万行减少到2百万行,可再用性达到100%。 (2)可开发性:面对动态变化的业务环境,通过事件驱动的编程方法,利用已有的基于对象的业务规则,便可迅速建立新的功能,大大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
八、灵活性:支持可持续的BPR
ERP系统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在实施中及实施后,业务环境的不断变化。ERP系统应提供支持这种灵活性的一整套的,并且与ERP系统本身一体化的应用工具。
实施作为ERP系统应用的重要一环,历来为各界所重视。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根据,九十年代初海默(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概念,像一股浪潮席卷了整个工业化国家。这一理论强调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做法上BPR强调一步到位,让企业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再造新的管理程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一些跨国大公司在BPR理论指导下获得了成功。但由于BPR推崇企业在管理上效仿行业最佳模式,一步到位实施改革,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要赶上或超越行业的领导者,一味地效仿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四分之三的BPR项目都归于失败。
目前一个新的概念“业务流程迭代——BPI(Business 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面对“3C”,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因此可称为“持续的BPR”。基于这一看法,ERP系统的实施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即使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亦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机遇时,ERP系统可以迅速地支持企业将新的设想付诸于行动。为了适应这种趋势,ERP系统本身应具备在实施中及实施后的灵活性,J.D.Edwards公司推出的ActivEra则是这一趋势的领导者。IDC评论认为“J.D.Edwards的ActivEra是目前新一代BPR应用的典型代表”。 ERP系统是企业的命脉之一。在选择ERP系统时,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战备眼光,要能清楚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留意ERP系统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综观ERP领域的上述发展趋势,新一代的ERP系统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集扩展性、技术先进性与灵活性为一体的ERP系统。它使企业在面对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时,能够从容不迫地从ERP系统中获取决策依据,作出准确及时的决策后迅速由ERP系统将决策理念付诸行动。
14.2 介绍ERP软件产品的应用概况
目前,国内企业使用国外引进的、或国产化的、或自行开发的ERP/MRPⅡ管理软件,其使用效果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应用较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获得了较好的回报。
第二种是:系统开发和使用周期很长、难度大、反复多,经较长的磨合过程,才得到较好使用,得到回报。
第三种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为什么没达到预期效果?
1、有些企业需求不明确,领导决策层没有真正领会ERP/MRPⅡ管理思想,没有具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论证ERP/MRPⅡ的可行性和方法。
2、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实施ERP/MRPⅡ是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变革过程,只简单地认为应用了ERP/MRPⅡ系统就实现了ERP/MRPⅡ管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的工具,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3、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企业内部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支持,另一方面缺乏软、硬件供应商的支持。
4、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些企业购买的管理软件不能完全适应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大,软件功能和集成性不强,有些从国外引进的ERP/MRPⅡ软件,本地化工作做得不够。
5、不重视基础数据工作,企业实施ERP/MRPⅡ系统,系统实施涉及到企业大量的基础数据,需投入很大的人力,往往得不到重视。
6、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施ERP/MRPⅡ关键在人才,有些企业严重缺乏企业信息化人才,又舍不得把技术和管理骨干投入到CIMS建设中去。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成。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就无法实施ERP/MRPⅡ,更谈不上能取得效果。企业必须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特别要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