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通信中心 李兴林
交通通信(也称交通专用通信)是主要服务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服务的专用通信,是公路水路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营的主要保障手段,也是公路和水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支持系统。交通通信由水运通信、公路通信和交通专用长途通信(VSAT)三部分组成。其中,水运通信包括沿海港区通信、水上移动通信(含中短波无线电和海事卫星通信(INMARSAT))和内河通信;公路通信包括长途通信、地区通信和移动通信(集群);交通专用长途通信主要指用于部机关与各省厅间通信的卫星通信网。
一、交通通信的发展
交通通信的变革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交通通信仅体现在水运通信的水上移动通信,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船岸间运输生产、调度和航行安全的需求。
第二阶段是加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该阶段是交通部大力发展水上运输、加快港口建设、扩大远洋运输船队、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的阶段。交通系统上下开始逐步地认识到交通通信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支持保障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交通通信的性质已基本定位属于公路水路专用通信,服务的对象是公路水路的运输载体,承担的任务是满足运输载体的通信联络和保障运行安全所必需的公益通信。
第四个阶段是成熟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交通通信已形成规模。全国江海岸电台具备了提供电报、电传、数据、语音、等多种通信手段;建成了GMDSS系统;建设了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和COSPAS-SARSAT低级轨道卫星搜救系统;现已有管道18000多公里,光缆15000多公里。到目前为止,无论从网络规模、通信手段、技术水平等诸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满足了公路水路通信的基本要求。虽然近十年也是国家公众通信发展最迅速的十年,但在特殊通信,尤其在承担遇险救助和公益通信职能上,历年来多次海难、空难救助,已证明交通通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这一功能来说,公网是无法替代的。
二、交通通信资源现状和分析
1.水运通信
(1)海上船岸通信
交通系统海岸电台共43座,交通部属岸台21座。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1988年修改案要求,我国已完成了18座海岸电台GMDSS DSC全球遇险和安全系统数选值班台的建设并已进行试运行,为国际国内船舶提供遇险安全通信、播发航行警告、气象警报及其他紧急信息。
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洋区,目前为国际、国内船舶和陆上用户提供INMARSAT-A、B、C、M以及MINI-M等业务,分别开放实施双向电话、传真、电传、遇险通信、公益通信、船岸间电文发送、低速数据等业务。目前交通部已批准投资进行INMARSAT-F站的建设,建成后在以上业务的基础上又增加高速数据业务,可更好地承担船舶公益、船务、公众通信服务,增进海上航行的安全。
国际搜救卫星系统(COSPAS-SARSAT)低轨极卫星地面接收站(LUT)和搜救任务控制中心(MCC)于1998年进入全功能运行,为全球海上、空中和陆地,包括极区在内的用户提供遇险定位报警和用户登记信息查询服务,使遇险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2)港区通信
沿海主要港口先后建成了连接各通信手段的港区通信枢纽,港口有线通信线路、港口交换机、港口VHF、集群调度通信为港区生产调度、船舶进出港作业和港口安全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截至2002年9月,全国港口共有数字程控交换机50套,总容量16万门;VHF话台425个;集群通信台10座。
(3)内河通信
内河通信主要是指以长江为代表的水路通信。长江水路通信由船岸通信、本地通信(港区)和干线长途通信三部分组成。现有江岸电台6座,甚高频台30座,沿长江有数字程控交换机33部,总容量2.6万门。长江水路通信网为长江航行船舶提供航行通告、遇险通信、航务通信和公众通信,同时为长江航务管理局及所属长江航道局、公安局、长江海事局等港航管理部门提供通信服务。
(4)航运企业通信状况
江海电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船舶,大部分航运企业内部均设有通信部门,负责管理船舶电台和企业通信技术业务,贯彻部的规章制度、标准,现交通系统设有电台和卫星船站的船舶5000余艘。
2.公路通信
公路通信设施主要包括光纤、管道干线、光传输设备、程控交换设备、无线电(或集群调度)通信设备、路侧紧急电话等系统。目前通信管道18000多公里(一般为6孔),光缆15000多公里,交换机130余部,容量80000余线,紧急电话系统近470套,公路移动通信系统262个,移动台5000余部。
公路通信是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公路运输的支持和保障系统,是保障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光缆及管道的建设不仅满足高速公路本身通信、收费、监控的要求,同时也为高速公路综合管理、ITS智能运输、物流信息平台的传输提供通道,是构架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
3.交通长途专用通信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善交通部机关与各省厅、企事业单位通信难的问题,投资建设了全国交通卫星专用长途通信网(VSAT),开通了1个主站,69个端站,实现了部机关与各省厅、企事业单位的话音、数据、传真、电视电话会议的互联互通,为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4.交通通信人力资源
目前,全国从事水运通信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有2万余人。其中:管理人员2315人,高级职称213人,中级职称819人,初级职称15000人,是交通通信发展的生力军。公路通信人员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总人数约为1万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无论在技术业务上,或是通信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上,人员的素质普遍较高,是公路通信的骨干力量。
三、交通通信的需求分析
经过五十多年建设,交通通信已由原来单一的中短波无线电通信模式发展到目前具有地面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公路通信和长途专用通信综合的通信手段,形成了水上、陆地、空间交通通信体系,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满足政府的需求
交通通信的政府需求指的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公益性通信服务,包括:履行全球海事遇险安全救助的国际义务,在我国近海通航区域内播发航行警告和气象信息,提供有效的遇险安全通信及救助通信等。这种公益性通信服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的实质在于,我国是航运大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成员国,有不可推卸的水运公益通信职责,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目前国际上对公益性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信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加强交通通信设施建设,调整交通通信结构是保证船舶运输航行安全、履行国际义务、满足政府需求所必须的。
2.满足企业的需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等世界先进技术已在我国通信网上得到广泛应用,IP(互连网协议)和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窄带、宽带、有线和无线等各种接入网技术开始推广使用。通信技术的现代化是航运企业为改善运输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所急需的,然而目前的交通通信设施与当前电信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用户的通信需求,为扩展交通通信更为广阔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对现有的沿海、公路、海事卫星、VSAT专网通信设施进行全面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上述资源优势,为交通企事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3.满足实现全程全网的需求
交通通信的属性是水路公路专用通信服务系统,为交通部门行业管理、行政办公、运输生产、安全救助、指挥调度、交通监控、信息传输等方面提供通信保障和支持。鉴于交通通信的性质,要求在交通通信网的建设上应以需求引导发展,必须实行交通部直接组织管理下实现全程全网贯通。而目前部分通信部门在求“全”、求“方便”的思想指导下,在海事、救捞、信息等系统出现的“一家一网”现象是不可取的,它不仅削弱了交通专网的作用,而且造成通信设施的重复建设。为此,实行交通通信资源整合,强化以需求引导发展的观念、加快实现全国交通专用通信全程全网贯通的长远发展目标十分必要。
4.满足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为解决交通发展的质量、效益、安全及服务的根本问题,加快产业化升级和结构调整,我部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突出地位,制定了交通信息十五规划,并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根据交通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以内网、专网、外网和信息资源库为基础的电子管理系统,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急需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部的通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发挥其优势。目前交通通信设施为实现交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只要领导重视,抓好交通通信资源整合,再辅以少量公众通信利用,就可以利用交通通信资源,更好地使交通信息网络组织和技术水准适应智能交通、信息传输和物流综合运输的需要,节省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大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