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主任 李兴林
交通专用通信网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水路公路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交通通信网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地面和空间立体通信体系,为交通运输生产、安全救助、军事运输、国家特殊任务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交通专用通信网的现状
交通专用通信网是1953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在接管江海岸电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九五”期间已初具规模,交通专用网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交通专用长途卫星通信网
交通专用长途卫星通信网(VSAT网)是交通部至各省、市、交通厅(局),沿海主要港口及部属主要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专用长途通信网,于1995年9月建成并开通。该网由1个主站和69个端站组成,主站设在北京,端站分布在全国各地,设备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体制,主要功能包括:电话、图像、数据、电视电话会议等。空间段利用亚太一号卫星,并租用1/2个转发器。VSAT网建成后,使交通部与全国所属单位间长途通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组织交通系统的运输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海事卫星通信网
安全是海上运输的命脉。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提出了建设INMARSAT系统,旨在对航行在海上的船舶遇险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类理事国,又是国际航运大国,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际义务,维护管理海域的权利,促进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部于1991年在北京建设并完成了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2个洋区,并通过与国外岸站联合的方式提供大西洋东、西区的通信,覆盖范围包括除了南北极以外的所有区域,并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RCC)设有专线,以保障船舶遇险安全通信。到目前为止相继开通了INMARSAT-A、-C、-B、-M、mini-M以及E-Mail等业务,并具备双向电话、传真、电传、数据、电文查询等功能。
INMARSAT是为海上运输管理和安全提供移动通信业务的系统,随着INMARSAT业务的发展,终端设备日趋小型化,INMARSAT本身已从初期只为海上服务发展到为陆、海、空全方位服务。在我国除大部分远洋船舶已装备了 INMARSAT终端外,众多陆上用户如石油、地质、新闻、水利、外交、海关、抢险救灾等领域也配备了不同型号的INMARSAT终端,目前总数已达7200余个,尤其在边远地区和应急通信方面,这些设备发挥了常规通信不能完成的作用。因为INMARSAT最大的特点是所提供的空间段能力,必须与陆上公众用户结合才能构成船/岸、岸/船间的通信,因此交通部是全国最早利用专网开放公众业务的实体。
3.地面水运通信网
地面水运通信网包括沿海通信和内河通信两部分,为航行在海上或我国内河船舶提供船/岸、岸/船间的中、短波遇险安全以及航务和公众通信服务。目前我国现有中短波海岸电台35座,江岸电台30座,各种类型船舶共计约27万艘,通信覆盖我国内河、沿海及太平洋、大西洋等海域。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和改造,其通信设施规模、通信能力、技术手段、业务范围等有了很大提高。
海岸电台通信组织和开放的业务。
(1)遇险、紧急、安全通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有关规定,并经国家计委批准,交通部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沿海18座海岸电台组织实施了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开通了覆盖西北太平洋海区的高频国际数选(DSC)值班台一座,覆盖距岸上100海里的中频数选(DSC)值班电台16座以及甚高频数选(DSC)值班电台13座。它们将在国际统一的频率上进行DSC值守和完成船岸遇险报警功能,并使用无线电话(SSB)、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BDP)迅速建立起遇险船、救助船、救助飞机与中国搜救中心的通信联络,确保了船舶的航行安全。
中国船舶报告系统于2001年6月1日开通,该系统是保证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及人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进入我国控制水域的中、外籍船舶,都将通过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和上海海岸电台向中国海事主管机关报告其船舶静态和动态各种数据,提高政府对海上安全的管理能力。
中频莫尔斯(MORSE)无线电报国际遇险值班通信网承担500kHz国际遇险通信、紧急通信、安全通信(航行警告、气象警告、气象预报等)的值守工作,日夜值班台共计16座。中、高频无线电话国际遇险值班通信网承担2182kHz遇险通信值守的电台共计16座。同时上海、广州电台还设置专用电路对海上开放公益性广播业务,播发航行警告等紧急安全信息。
(2) 船舶航务通信和公众通信。我国共计有35座海岸电台对国内、外船舶开放公众通信,连接船舶与世界各地的陆地用户。这些电台同时也为交通系统港航单位运输生产需要进行航务通信,通信种类有:中短波人工莫尔斯电报、窄带直接印字电报、单边带无线电话等业务。
我国长江、黑龙江、珠江为主要内河航道,多年来建设了规模不同的内河航运通信网以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及运输生产。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交通部投资对内河通信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目前长江建设了上海--重庆120路数字微波长途干线,上游正在实施光缆的建设,全线以武汉为中心,至全线各港口实现全程全网,全线交换机容量达22万门。长江现有江岸电台11座,VHF无线电台20余座,现正在对长江全线的VHF无线台站进行改造。珠江、黑龙江已分别建设有江岸电台和VHF台完成船岸间的无线通信,其通信能力完全满足内河航运的需要。目前江岸电台根据不同的规模和业务功能开放如下业务:①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包括短波工作频道值守遇险业务;短波通电频率定时播发通电业务;甚高频(VHF)CH16频道值守单边带遇险业务;VHF CH16频道播发语音通电业务。②开放船舶航务和公众通信,对国内、外船舶开放公众业务并连接陆地用户,工作业务种类有莫尔斯电报、单边带话、VHF话等业务。
4.公路通信网
公路通信网主要由紧急电话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数据图像传输系统和光纤传输系统等构成。公路通信主要服务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间运输调度、道路监控、车辆收费、数据传输等,是构成公路管理部门的重要手段。我国公路通信建设起步较晚,但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尤其是国家提出的“五纵七横”的高速公路建设目标中,公路通信建设速度加快,截止到2001年底,在现有的1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中约有13000多公里铺设了通信管道,敷设光缆11000余公里,交换机200余部,装机容量近70000线(不含交通厅局所在地交换机),调度移动通信基站近130余座,移动台5000余部,紧急电话系统130余个,相关省市高速公路建有800MHz无线集群调度系统。交通部计划在“十五”期间将建成交通信息网,实现智能交通体系。交通信息网的建立不可缺少交通通信网络的支持,对此,交通科技机构越来越重视,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二、交通专用通信网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通信是依存并服务于水路和公路交通的通信总称,是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的专用通信。综合上述主要作用,交通通信网在水路用于确保船岸之间通信联系,保障遇险安全通信畅通并提供公益性广播服务;在公路主要用于确保道路的安全通行和管理服务,提供运营的技术支持手段。在当前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中,它和通行环境、运载工具、被载体共同形成运输系统的硬环境,并为运输的软环境提供基础设施,保障运输实现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和满意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通通信是专门服务于运输行业的支持系统,是交通运输行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交通通信网因其服务的对象是水路和公路交通,一般要求:有适应突发事件,满足动态通信需求的能力;有保证管理部门特殊目的的调度和控制通信能力;有险情预告和救助通信优先功能;有传送道路监控和动态调整通信功能。这些功能和能力,是国家公众通信设施难以实现的。
三、交通通信面临的形势
今天,国际电信业发展的形势和生存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打破了原中国电信产业的格局。交通通信同属电信产业范畴,面对当前全球电信发展的大潮,机遇和挑战并存。
1. 国内电信行业竞争激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及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对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了通信能力和提高了服务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在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交通专用通信网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2. 国际电信机构战略整合。
由于电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因此,九十年代末国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电信机构间强强联合之风势不可挡,跨国公司通过兼并、联合成为信息行业主导力量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重组后的跨国公司以更大规模的电信实体,在资金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开发等方面占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3. 对外开放压力显现。
去年12月我国已加入WTO,加入WTO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十分有利。同时,随着电信市场开放,我国将履行对WTO的承诺,国内通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在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诸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 高科技发展空间广阔。
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等先进技术已在通信网上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和中继传输数字化。DWDM技术已经采用,ATM骨干网已经建立,IP和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窄带、宽带、有线和无线等各种接入网技术开始推广使用。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必将引发交通通信技术新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5.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仍有阻力。
我国电信市场竞争的局面基本形成,相继有多家电信商进入市场,电信垄断局面有所打破,但仍有阻力。专用通信网虽然也发生了变革,但办理相关手续困难,如专用通信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等。在政策上缺乏必要的扶持,不利于中国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在WTO时代的挑战。
四、我国交通专用通信网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交通通信是为公路和水运事业服务的专用通信,是公路和水运事业的重要支持系统,是公路和水运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营的主要保障手段,也是公路和水运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为此,在当前交通通信网的建设中应加强作好以下工作。
1.公路通信方面。
到2010年左右,公路通信要建立起以国道主干线为依托的交通专用综合业务通信网。要沿高等级公路建设通信管道、光纤传输系统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为道路监控、收费、应急系统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形成公路综合业务通信系统;要充分利用集群移动通信的特点,满足高等级公路动态管理的要求,沿高等级公路布局,利用全国统一的集群移动通信频率资源建设公路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要在90个港站主枢纽建设和完善二级交换中心,成为公路通信网络交换和各种通信方式的汇接点;要充分利用公路通信基础设施,研究开发逐步实施智能交通的各项功能;提供交通管理、紧急救援、电子收费、车辆定位导航、安全信息等服务;在边远地区推广和发展卫星移动通信,改善边防和山区公路的维护管理手段。
2.水运通信方面。
要广泛推广应用海事卫星移动通信,使卫星通信成为保障航行安全和提高营运效益的重要工具,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实现船舶局域网和企业网互连;要继续发挥地面无线电通信的特殊优势,调整沿海岸电台布局和电路规模,集中力量建设好上海、广州、天津三个重点岸台,承担远洋、近洋及沿海中距离GMDSS的DSC值班任务以及航务和公路通信任务,15个海岸电台则强化沿海DSC值班任务;要改造并逐步关闭高频莫尔斯电报电路,开放数据通信业务,实现船岸间数据传递和交换,为船员提供通信方便;要建设沿海岸线的VHF电台链,基本实现沿海岸线全面覆盖,并实施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确保沿岸安全通信无盲区;完善港区交换枢纽和港区综合业务通信系统,为港区提供全方位多媒体的通信信息服务;抓好卫星专网的资源利用,在保证部机关电视电话会议的前提下,开发增值业务,作好目前正在开发的“中交星网”宽带多媒体网络项目,为社会各界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完善“三江两河”内河通信,实现长江三网一中心(长途通信网、船岸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和交换中心)的建设目标,重点解决船岸VHF遇险安全通信问题。
交通通信事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统筹规划、着眼未来,勇于创新,针对交通运输事业的特殊要求,搞好交通专用通信网的建设。我们希望国家电信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心交通通信的发展,为交通专用通信网提供优质服务,为二十一世纪智能交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