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在线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关于智能电网发展阶段的划分,2011年是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SG186和EPR项目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对电网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智能电网发展中需要的信息通信方面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前,记者就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等问题,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所长陈希教授进行了采访。

作为电科院建院以来作为最早建立的研究所之一,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为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了电力通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用电自动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电网应急综合解决方案、电力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了电力特种光缆、电力信息安全的咨询服务能力,培育了智能芯片产业,为现在的电网智能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几年,作为科研单位的中国电科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为智能电网初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撑,在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电科院和信息与通信所参与了众多的国网公司科技项目及研讨会,利用技术方面的成果有效推进了标准制定相关工作的进程,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谈到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有线模式和无线模式时,陈希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是骨干网上主要以有线通信模式为主,接入层面则是有线和无线结合使用,两种模式并驾齐驱。无线技术在某些领域大量使用的原因是使用有线模式程序繁琐或建设成本较高。这两种通信模式的区别使用是由它们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目前,无论是从带宽、可靠性、稳定性或可控性等角度来看,有线模式如光通信都是有优势的,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在输电等骨干网环节发挥巨大的作用;无线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灵活性,如果把这一点与用电侧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也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