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当前缺电市场下的浮躁
1、电源投资热潮的背后
国家宏观调控的问题
根据官方数据,2004年预计投产电站项目规模超过3700万千瓦,2004年末我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3亿千瓦,按照这样的装机速度,只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千瓦,这比计划中的2020年整整提前了5年左右。
市场承受得了这么大的装机规模吗?装机总也追不上缺电的步伐吗?
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电能利用效率的差距,也许就能发现一些问题的所在。根据计划,2020年我国的GDP将为4万亿美元,电力装机9亿千瓦左右。而美国在2003年的电力装机为9亿千瓦左右,GDP是10万多亿美元,是我国计划中的2.5倍!日本在1999年的GDP是4万亿美元,电力装机只有2.5亿千瓦,是我国计划中的30%。显然,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高耗能的经济发展之路。
资源难负盲目扩张之重
被夸大的缺电所导致的大规模电源投资建设热潮,将使资金筹集、设备、煤炭等面临重大挑战。
资金--根据粗略统计,2004年进入电源建设的资金将超过2000亿元。我国央行决定从4月25日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至7.5%,这将影响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供应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包括电源建设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势头。
设备--我国几大发电设备制造商的日子已是很久没有这么红火过了,总有接不完的订单。与之紧俏相适应的是,发电设备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了30%以上。
煤炭--从"电荒"开始,"煤荒"就没有断过。目前,燃煤电厂占开工总装机容量的 91%,这使整个电力结构更加恶化。缺电到缺煤又带出运力严重不足的矛盾,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只有40%左右。
能源--能源调配及输送的高成本性。我国一次能源分布极不均匀,70%的煤炭分布在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资源仅占全国的1%,水资源不足6%。
2、电网建设的苦衷
我国多年来在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上严重地存在着"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倾向,导致了电网能力严重不足。2003年国家加大对电源建设的投资,发电能力不足有望从2007年起得到缓解,但是如果输配电能力没有相应增长,就有可能形成更大程度的"卡脖子"和窝电现象。
按照发达国家发电、输电和配电的投资比例为1:0.5:0.7来计算,近两年我国的年发电(电源)投资均超过2000亿元/年,照此推算,输电和配电(电网)投资应不低于2400亿元/年才较为合理。实际上,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仅为814亿元。
由于电网公司自身积累能力弱导致巨大电网投资资金缺口,预计"十五"期间电网建设资金缺口在550~600亿元之间,"十一五" 期间电网建设资金缺口在800~900亿元之间。并且,在现有电价体制下,电网投资越多,电网公司还本付息的负担越大,盈利压力也越大,投资的积极性越缺乏。
3、电价上涨的必然
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类电价: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上网电价是指独立经营的发电企业向电网输送电力商品的结算价格。销售电价是指电力公司将电力商品销售给用户的到户价,一般是由发改委同当地物价管理部门来指定。
由国家发改委颁布,从2004年1月1日起,上网电价上调0.07元/千瓦时,是为了缓解电煤价格上涨带来的电源成本压力;近期将对销售电价水平作出调整,按全国平均每千瓦时提高 1.4分人民币,同时取消地方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本次调整是为了改善电网企业经营状况,为配合国家政策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过度投资。
由于不合理的终端电价水平使中国电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加剧了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从长期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电价上调乃大势所趋。按目前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进行推算,中国目前的输配电价为0.098元/千瓦时(含增值税)。如果以6%作为电网资产的目标合理回报率,则合理的输配电价应该在0.15元/千瓦时左右(含税),输配电价的缺口约为0.04 ~0.05元/千瓦时,因此,电价水平仍有一定的调升空间。
二、 看到未来电力市场的严峻
2004年中国的电力缺口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电力投资以35%的高速增长,三年后电力供需将达到基本平衡,2007年可能开始出现过剩。 当前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这种爆发式的 电力投资高增长不是"过热",而是对以前电力投资不足积累下来的"补课"。
发电量持续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耗能产业的推波助澜。目前,国家对高耗能产业进行了多方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得当时,电力过剩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就在缺电声高起的2003年,我国经济却实现了高达9.1%的高速增长。2004年中央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 7%,这是稳妥务实的目标,显示了中央对经济增长过快的有力调控。
现在市场很火,但其背景却是以牺牲资源、增加能耗、拖滞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代价的。国家已认识到并高度重视此问题,正努力采取措施对市场降温。国家发展委、人行、银监会于2004年5月1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此通知明确指出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领域、落后和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对于国家指导信贷投向,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国家对高耗能产业调整及时到位,再考虑资源短缺、电网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07年前后,市场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电力再度饱和,也许会更早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到那时,电卖不出去,发电企业拿什么还债,拿什么来"养家糊口"?这势必导致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电力设备企业的应收帐款增加,银行呆坏帐增加,金融风险加大。
三、当今国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形势
二十一世纪,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便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2002年全世界消费的可再生能源近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其中传统可再生能源约占85%,新的可再生能源约占15%,其中,太阳能、风能占主导地位。到2003年3月,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已超过40GW(70%以上在欧洲),近几年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递增。太阳能发电也发展很快,光伏发电制造能力已达到600MW,实际装机容量近 4000MW。
从世界发达国家看,无论出于什么发展动机,各国都从立法和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可再生能源(RE)的发展,如:德国、西班牙颁布了购电法,保障风电的发展;英国早期实施"非化石燃料公约"制度,为RE发展创造条件;美国一些州及澳大利亚实施RPS,确保RE的发展。欧盟在2010年计划RE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
四、我国具备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机遇
1、 巨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供应不能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必将对能源供应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每年要消耗6亿多吨标准煤的能量,其中一半的能源是靠作物秸秆和砍伐树林获得,这使得生态环境变坏,荒漠化加剧。
2、 雄厚的资源基础
我国小水电的可开发量为0.75亿kW,目前仅开发了1/3;全国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量,如果按陆地面积的1%、转换效率平均按20%计,一年可提供的能量达48亿吨标煤;我国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亿kW,实际可开发为2.53亿kW,加上近海(1-15m水深)风力资源,共计可装机容量达10亿kW;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量每年约有3.0亿吨标准煤,薪柴资源为1.3亿吨标准煤,加上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近7亿吨标准煤。
3、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我国对资源短缺、环保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相继出台了一些可再生能源优惠政策,如: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关于加快风力发电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指导意见等。另外,中国首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正在拟定中,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咨询阶段。
4、朝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太阳能、风能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已越来越大。据欧洲风能协会统计,2002年全世界风电市场产值在70亿欧元,电力可以满足4000万人的需求;2020年全世界风机达到1200GW,年营业额在670亿欧元。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前景也很广阔,据欧盟估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从现今的3000MW增加到2020年的70GWp,光伏发电将解决非洲30%、OECD国家10%的电力需求。
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光伏发电技术开发与制造,估计到2020年美国将占领全球太阳光伏电池的一半。到2020年,全球可能拥有14多亿平方米的宏大市场。欧盟计划到2015年安装大约 1.9亿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相当于提供37GW和93TWh的电力和电量。 ?
太阳能、风能不仅拥有良好的经济前景,而且,随其产业化的发展,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成本有的可控制在0.42/kWh左右,已接近新建火电厂的成本。随着国家风电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各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太阳能、风电行业将是未来电力增长的主要亮点之一。 目标,显示了中央对经济增长过快的有力调控。
现在市场很火,但其背景却是以牺牲资源、增加能耗、拖滞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代价的。国家已认识到并高度重视此问题,正努力采取措施对市场降温。国家发展委、人行、银监会于2004年5月1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此通知明确指出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领域、落后和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对于国家指导信贷投向,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