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14年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全体会议在江苏无锡举行,会上,由无锡企业牵头提交的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标准项目通过了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立项投票,被视为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领域的一次突破,标志着无锡在国标标准制定中拥有了重要主导权。地方的进步即代表着国家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基础标准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体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7项物联网国家标准正式立项,79项物联网国家标准立项完成公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物联网工作组的组织架构亦趋于完善。
然而,标准研发的相对领先并不能遮掩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早在2011年,物联网白皮书中就指出,虽然我国在、RFID、网络和通信、智能计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由于信息产业长期的基础性瓶颈和大型应用系统综合集成能力薄弱,我国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上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部分技术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二、大部分技术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跟随为主,处在产业链低端。经过几年的发展,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容乐观。传感器产品领域,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等技术处于中低水平,高档传感器大多依赖进口,70%以上芯片来自国外;识别技术方面,缺乏自主可控的标签芯片和读写器芯片,标签制造技术提升空间较大,RFID中间件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标签打印机和贴标机基本被国外垄断;仪器仪表部分产品产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尚需拓展,物联网相关的数字化、网络化仪器仪表有待向高端制造转型。
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用户对国产品牌的天然不信赖;物联网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容易走跟随战略;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间条条框框、分割严重;对市场需求把握不甚明确;项目大多处于示范阶段,商业化应用不足……CMIC认为,与很多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我国物联网产业研究工作启动较早,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差距最小,因此,我们更应抓住机会,努力完善政府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及各种所有制企业主导的良性发展模式,克服以上种种问题,争取实现物联网产业标准研究与实际应用两条腿走路,互不偏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