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00后上学时就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熏陶,而80后乃至90后至少在脑子最好用的人生阶段了解了互联网,因此对与网络有关的一切有天然的理解优势。那么六七十岁的老人,则即便不怀恶意,也很难摸清互联网的脉络,找到互联网的感觉。
当这种不理解带来距离感,而距离引发冲突和对峙时,我们也许该从另一些角度,给互联网一个在老人面前辩白的机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朱迅垚的虚拟现实(ID:nfzhuxunyao228),虎嗅获授权转载。
2017年3月3日,整整一年之前,两会。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又小小怼了一下互联网经济,他说,很多电商搞促销、花钱买流量,把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搞乱了。
“花一块钱把你的产品买来,贴八毛钱卖出去,把这个市场全部占领以后再抬价,这就对实体经济就有冲击了。”
谁都知道,买流量这种做法已经很少有电商在做,电商搞乱价格体系的说法也早就过时。明眼人看得出来,这是已经70多岁的老人家为了维持“永远的电商反对派”人设的迂回之词。精明的浙商大佬挽回体面之后立即把话锋调转,“但是,互联网对实体经济也是有帮助的,比如管理方面……设备方面……”。
两三个月之前,交锋可不是这等和风细雨。在2016年12月28日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宗庆后怒怼马云的“五新理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余都是胡说八道,马云又不从事实体经济,能制造什么东西”、“虚拟经济把实体经济搞得乱七八糟”、“炒概念太多,把实体企业搞晕了”。
在台上的宗庆后显得异常激动,与他同台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另外两位大佬,格力董明珠和TCL李东生。这场论坛同时在央视《对话》节目播出。一时间成为舆论纷议。
三个月之后两会上,宗庆后的和缓态度预示了剧情的转变。不仅仅是他和马云握手笑谈缓解浙商大佬的私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位中国快消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开始迅速拥抱他曾经不屑的新零售。2017年6月25日,娃哈哈加入无人便利店风口,同深兰科技签订“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的无人商店协议,总金额近百亿。2017年11月18日,哇哈哈30周年庆典上,娃哈哈宣布与蚂蚁金服达成联合营销合作。
真是形势比人强。在我的商业案例观察中,娃哈哈和宗庆后的这种曾经的执拗和激烈以及迅速扭转的商业决策速度令我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宗庆后曾经和万象的鲁冠球一起,既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也是第一代浙商大佬,在鲁冠球去年去世之后,宗庆后以他的资历和人望成为老一代浙商领袖,而这场碰撞和扭转正是发生在他与新一代浙商第一人之间。
一、实体大佬打错了板子、怼错了人
在我看来,弥漫在2015、2016一直到2017的这场虚实之争一开始就是搞错了对象、打错了板子。没搞清楚概念的是宗庆后们,不是马云。
有没有虚实之争?当然有。但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别对应的根本就不是“互联网”和制造业。
制造业大佬对于互联网经济的误解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董明珠在央视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在家开个网店就可以赚钱,都不愿意到实体经济工作,因为自由啊,去企业要打卡考勤嘛,这代人对我们这个国家,是有隐患的”。
董大姐对网店是有多误解。在学院经济学上,从来就没有给实体经济下过明确定义。当我们说经济增长的时候,增长的到底是什么,亚当斯密叫财富,马克思叫价值,现代经济学叫效用,无论哪种,大概可以解释为,某种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一个小姑娘在家开网店卖茶叶、衣服、口红或者水果,她实际上就是一个零售商,她需要经历从生产商那里挑货、选货以及开店、包装、文案营销,而在下游环节,她需要跟消费者进行沟通,收银、发货以及售后服务,当茶叶、衣服、口红或者水果送到我的手里的时候,她的商品就是满足了我的某种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的收入就是服务业GDP,这种价值的产生就是“经济”,如果你非得把它称作实体经济的话,它就是没有一点杂质的实体经济。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个小女生。2015年左右,共享经济开始不久,她在广州市中心租赁了10套一房一厅的小户型房子,再把这十套房子进行统一风格的装修,然后再给她的公寓们统一命名,再将这十套房子挂到Airbnb以及国内短租平台上,按天、周、月出租。她的每套房的平均租金在3000块左右,而每个月的收入在1万2左右,所有房间打扫卫生、修理电器工作全部外包,实际只雇佣一个兼职员工,用来跟短租平台的顾客沟通,去掉成本,平均每套房每个月的净利润近5000元,十套就是每月净收入5万元。而她本人还是兼职完成。
无论是一个网店的经营者,还是一个共享租房的运营者,他们都要付出劳动,都要付出心思——我的那位做短租的朋友在装修、风格设计以及给每个房间取名和差异化细节上煞费苦心,而最终,他们都获得了回报,无论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是按照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他们所做的毫无疑问都是“国民财富增长”的一部分。
与所谓电商损害实体经济论同时喧嚣的还有一种论调,就是互联网将冲击就业,人工智能将导致制造业工人无处可去,大规模失业不可避免。
2018年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201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只有3.9%,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还有两个数据也很醒目,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51万人,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558万人,均超预期。
(近五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趋低)
新增就业都去了哪里,更值得细问的是,失业人员再就业都是在哪里就业。我说三个数据。
一是物流快递行业数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7倍和3.6倍,快递业务年均增长53%,快递企业达到2万家,而快递从业人员10年增长13倍,超过两百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5000万人。
二是网约车就业数据。2017年10月13日,滴滴发布的《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新增网约车行业就业人群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职工数量达到393.1万,涉及煤炭、钢铁以及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有178.8万复员转业军人以及209.3万女性加入网约车司机群体。
三是网店数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开在淘宝、天猫的店铺已经高达1000万,活跃店铺约300万,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显示,仅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带动的就业超过3300万。当新零售全面铺开之后,直接间接创造的就业已经难以统计。
毫无疑问,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评价一种新经济是不是进步的,就看两点,第一,它有没有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价值、满足更多社会福祉,第二,它有没有带动就业,至于是所谓虚拟还是实体,无足轻重。
(物流行业对中国就业贡献巨大)
二、宗庆后和马云的和解
但是,2015年前后,中国确实弥漫着“实体经济焦虑”,在我看来,这种焦虑的问题本源来自真正的虚拟经济——金融业,而不是互联网经济。
中国政府的确深谙宏观经济政策时移势易的把握。2015年年中的股灾是中国虚拟经济问题的总爆发,而在年末以及2016年发生险资野蛮人敲门万科和格力的年度大戏,虚拟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吞噬力量显示了可能逾越边界线的巨大风险。在金融界乱象还捂着盖子的时候,中国的实体经济大佬一方面价值凸显,光环笼罩,另一方面也把鞭鞑指向了外界。
为什么他们没有指责真正的虚拟经济乱象,而是指责互联网经济,并且以虚拟经济的明目乱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本质上也是相当简单的问题。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互联网经济已经攻入到他们的卧榻之侧,变成他们的最直接威胁,而虚拟经济的风险更多来自宏观,他们被金融业集体抽血,但却没有成为直接瞄准的猎物,甚至,微观上,虚拟经济还在时刻给他们奉上“蜂蜜和黄油”。我们去看看最近两年被收拾的金融大佬的发展过程就明白了。
这种社会和经济演变的微妙之处正是商业史最有趣味的地方。不过反过来,这恰恰证明,互联网经济已经越过虚拟空间,全方位渗透进实体行业了。这种渗透,我以为第一步就是零售行业的大变革,而第二步,就将抵达制造业。
零售业的变革已经到了大革命的前夜,因为革命力量已经兵临城下,而保守力量的阵地还没抵抗就已经沦陷。这场革命看上去更像光荣革命——说真的,像“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这种话真是矫情,所有的商业交易都是在自愿规则前提之下,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交易不仅是你情我愿,更是对双方都有好处。
2017至2018,中国经济最让人兴奋的,不好意思,不是区块链,而是互联网经济全面渗透进零售行业。阿里巴巴和腾讯掀起了总额数千亿元以上的买买买,传统线下零售类别的巨头几乎一一收入囊中。在这场新零售战争中,我不太喜欢那些只是停留于“站队”以及合纵连横的庸俗化解读。实际上,新零售战局成败根本上无关阿里和腾讯的竞争,一旦新零售实验成功,阿里腾讯都会受益,一旦失败,双方都没有胜利者。
(无论阿里腾讯怎么争夺,理论是灰色的,实践见分晓)
这场买买买当然不是财务投资,不是买完就扔那里,而是,互联网企业要真正对传统零售业进行实质性渗透和改造了。互联网企业的野心和战略就摆在那里:以零售为中间环节,深度参与上游生产环节和下游服务环节,从消费端出发,控制上游、影响下游,建立一条制造、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这样的宏观路径说起来容易,重点在谁能做到。理论阿里和腾讯都懂,所谓战争无非看谁执行得更强。但不管阿里腾讯如何推进,在这样的宏大框架之下,说真的,区区一个娃哈哈又如何对抗这么大的潮水?
宗庆后在二十多年前创造了娃哈哈的“联销体”,这种营销做法把生产商和所有经销商绑定在一起,创造了娃哈哈的奇迹,甚至进了商学院的经典零售营销教材。但如今,娃哈哈的这种零售方式遭到了巨大冲击。宗庆后和马云是一定要和解的。毕竟娃哈哈每年700亿的饮料还是要进阿里的新零售卖场的。
(老骥伏枥的宗庆后)
三、新零售想象力的边缘就是制造业
中国经济迎来了几年来的最好时候。虽然整体仍然处在L型曲线中,但6.9%的增长率已经是近几年最好。上文说到,失业率创下15年最低。此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的乐观情况。
第一是制造业回暖,2017年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8%,高于2016年的4.2%,尤其年末几个月PMI指数持续走高。第二是零售业繁荣。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除了电商销售之外,商务部报告显示,实体零售五年来首次回暖,中国零售业进入繁荣期。
某种意义上,制造业代表生产和供给,而零售业代表消费和需求。消费不振,尤其是内需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过去几年,更有指责认为网购让实体零售萧条。但数据反驳了这一结论。实践不到两年的新零售带动了实体零售已是业界共识。
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里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两大政策,一是供给侧改革,一是消费升级。这二者一个针对供给,一个针对内需。实际上,供给和需求也从来不是割裂的关系,更好的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更好的消费品,而内需的刺激能够提供更好的消费力,配套供给侧,最终推动中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和民众福祉增长。
互联网厉害在于,它不只着重一端,而是打通了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同时推动二者达到更深的契合和均衡。互联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那就是连接、数据和计算力。
经济学经典教科书告诉我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换句话说,一个人想创业,想生产,必须要拥有这些生产要素。但是,在中国现在发生的情况是,确实存在几乎不需要生产要素的创业。一个大学生自己鼓捣出来一个APP,就可以融资创业了,他自己一个人做的,不需要太多资本,不需要土地,劳动力就他一个,凭什么,凭的就是他掌握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他懂数据,会算法,懂得互联网技术,他就拥有了相当可观的生产要素。
然而,互联网经济没有颠覆经济学原理,恰恰相反,它如此巨大的能量恰恰是它充分发挥了经济学原理。阿里巴巴通过合并收购将国内线下零售巨头一一收下,这种并购将会强化新零售的内部分工,分工就可以降低成本,更何况这种分工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精密计算之后的分工。现在都在说线上赋能线下,所谓赋能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最终让消费者、中间商和生产者都获得好处。
我对新零售带动消费升级以及驱动供给侧的变革是乐观的。现在更令人好奇的是,新零售有没有可能溢出零售的边界,促进制造业的实质性变革。2月11日,阿里巴巴入股居然之家时曾经让我脑子一闪念。在我看来,宜家相比居然之家这样的家居卖场是要更近一步的,但是在匠人、制造和消费者之间,宜家尚且不够让我满意。假如家居行业从装修设计、材料购买到施工管理实现云化,是否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而反过来,这是不是会彻底改造家具制造业?新零售想象力的边缘其实就在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