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5G正式商用以来,全球迄今已经建成且开通超过210个5G商用网络,5G网络优越的性能和创新的功能让各行各业都开始推进数字化创新,以此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日前举行的爱立信夏季媒体沟通会上,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东北亚区数字服务事业群总经理张广焯告诉记者,6月刚刚发布的《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显示,5G网络的发展速度远快于4G-LTE。“到2021年年底,全球5G网络已经覆盖了25%的世界人口,比4G-LTE达到同样人口覆盖率整整提前了18个月。”张广焯说。“中国5G网络的建设成果贡献非常大。”
报告显示,全球5G用户规模有望在2027年达到44亿,占到全部移动用户总数的一半。 移动数据流量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底每部智能手机的月均流量将增至15GB,2027年会进一步增至40GB,其中5G流量约占60%左右。视频数据预计会继续占据主要地位,2021年底视频流量占比为69%,到2027年可能会达到79%。
中国5G成果非凡
在中国,结合三大运营商年报可以发现,2021年底中国5G套餐用户渗透率为44.3%,在网5G用户规模为4.5亿。同期三大运营商平均ARPU值为47.1元,比5G商用前增长了13.5%,移动业务是三大运营商在2021年业务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
中国三大运营商在行业应用领域的探索进展很快,先后打造了数千个标杆项目,并且在很多行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在物联网领域,最新的《爱立信移动市场报告》预计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总数将在2027年增至55个亿,其中40%将是宽带物联网。张广焯认为,物联网的宽带化发展会带来更大的吞吐能力,有利于行业应用创新。
张广焯表示,在过去三年里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大的5G SA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共建共享5G SA网络。“爱立信是中国5G网络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张广焯说,“2022年,爱立信将开启在中国新的征程,继续深度参与到中国5G网络建设,并助力5G的商业创新。”
零接触自智网络
针对当前全球网络建设的发展趋势,爱立信打造了创新的业务可视、自动运维、智能管理的零接触自智网络,并且引领着网络运营从人工运营向自动化运行、意图自智演进,从整体上提高运营商的运营效率。实测数据表明,爱立信零接触自智网络可以将频谱利用率提升15%,能源利用率提升17%,并把故障处理干预时间减少95%。“特别是告警处理功能,可以压缩50%的业务设计、部署、上线的时间。” 张广焯说。
爱立信零接触自智网络实现了运维工作的闭环运行,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以及业务保障、动态编排功能,让整个网络可以向着自修复、自配置、自优化的目标平滑演进。张广焯表示,现阶段还做不到完全的“自智”,还需要时间来逐渐进步,利用AI技术对大量模型进行训练。“目前爱立信已经建立了很多业务模型,并在核心网、无线网等产品中投入了应用。”张广焯说。
网络智能化可能有效改善网络连接,并大大提升运营商的运营效率,让运营商可以更加专注于业务创新,为5G取得最终的商业成功奠定基础。
动态网络切片选择
在智能化技术之外,在爱立信在网络切片方面也做了大量创新。当前网络切片正在从行业领域走向个人用户市场,为此爱立信推出了动态网络切片选择方案,任何具备3GPP标准的URSP功能的智能手机,都可以自行选择接入多个网络切片。此前爱立信已经与德国电信、三星合作完成了首个动态网络切片选择功能的验证,实现了5G端到端的网络切片以及基于URSP的动态切片选择功能。就在上周,爱立信还与OPPO、高通一起完成了动态网络切片选择功能的验证。
张广焯表示,动态网络切片选择为业务隔离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解决方案,运营商可以为不同的业务设置不同标准的网络保障质量,从而为业务创新创造了便利条件。
边缘能力开放
为满足制造、运输、游戏及关键性业务等需求,运营商正在积极探索5G+边缘计算的融合应用,两者结合被认为可以为低时延、高带宽业务提供更可靠的依托。为提升边缘应用的用户体验,爱立信把网络能力开放下沉到了业务边缘,为边缘应用提供增强定位、服务质量QoS等功能。
张广焯表示,爱立信边缘能力开放平台是一个成熟的商用产品,这一平台与爱立信的云化核心网连接,可以向边缘应用生态开放网络能力。爱立信还为这一平台提供了简单易用的API,开发者借助这些API可以快速开发新业务。“边缘能力开放可以大幅度增加边缘生态的价值,使得运营商可以有更多的手段来满足客户需求、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对5G的商业创新非常有利。”张广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