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联合中国信通院组织召开了云服务稳定安全运行应急演练专项活动总结会,京东云遵循“全流程、全要素、场景化、实战化”的标准,圆满完成演练工作,荣获“十佳优秀报告”荣誉称号。此次演练,共有65家云服务商参与,累计提交了390份演练报告。京东云荣获十佳优秀报告,标志着京东云在云服务稳定可靠能力、云服务系统容灾恢复能力、云服务运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三个方面,实战能力和技术实力达到上级单位要求、位于行业先进水平。
毫无疑问,开创京东云是刘强东做出的最有远见的决策之一。要理解京东云,还要从2011年说起。2011年的10月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项业务数据:创立仅4年的云盘厂商Dropbox在全球狂揽了5000万用户,坊间传闻,苹果为这家公司开出过9位数的收购报价。看到了这则消息的刘强东,就此萌生了打造京东云的想法。
一直以来,刘强东都有着强烈的技术危机感。
于是在2016年4月,京东正式对外开启公有云服务,这一年也被京东定义为京东云元年。京东云承载了京东全链条的数智化能力,覆盖六大业务场景,分别为数智采购、协同研发、智能制造、全域链接、价值服务、供应链一体化,以数智技术驱动数实融合,联结企业生态伙伴,立足企业产业全局优化整体供应链效率。京东云从一开始定位于供应链生态链路,全面赋能企业产业化链条,意味着精进企业产业化供应节奏,应用数智化增效赋能。
事实证明,刘强东打造京东云的这一决策,无比正确。IDC曾有一项针对供应链的调研显示,驱动中国企业供应链转型的主要因素中,有24.1%的是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21.8%实现业务增长,18%提高供应链韧性与适应性,11.6%是利用新技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此背景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升级改造供应链,增强业务对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成为企业的强力选择。京东数据云的上线打破了当时国内数据云服务商的寡头局面,其拥有PB级数据计算处理及上万节点计算集群运营技术和经验;具有高级别的安全性、技术领先性,以及经过了京东商城验证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另外,针对企业客户的应用门槛,还建立了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和完善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凭借着刘强东的卓远见识和果断抉择,如今的京东云已经真正实现了落地生根,成为了京东发展的重要利器。如今成长起来的京东云已经能够支持支撑万亿级电商交易,包括京东618订单100%云上完成、以及京东物流、京东金融全量上云。
京东云不仅左右了京东的未来,还为千行百业都送去了发展的助力。国家电投借助京东云云舰的统一底座能力,实现了对当前异构环境和未来电投云的异构屏蔽,在统一底座上构建的PaaS组件和应用,实现了更广泛兼容以及高可用,极大的降低了国电投后期的管理和运维成本。此外,当前采用在现有云基础上通过云舰搭建业务,为后续更便捷的迁入电投云提供支撑,为云上迁移打好技术基础。京东云为“中国西部能源航母”陕煤集团搭建了运销云,促进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能源供应的改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份亮眼“成绩单”:陕煤业务流程缩短了40%;通过物流智能调度,煤炭运输效率提升了30%;在IT架构部分,服务器成本下降了30%以上,实现煤炭利用更高效、更绿色、更清洁。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醉心于工作,刘强东还把大量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到长期性发展战略设计方案、重要经营战略布署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在刘强东的大力推动下,京东云也进入了各地的乡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并协助诸多中小型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发展,根据云计算技术让京东云在田间生根发芽。
京东云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农村后,围绕着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种植、销路以及市场等几大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京东云能够帮助农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今年的市场种什么更赚钱。当然,除此之外京东云还有许多更加深入的应用,甚至在降雨量方面,京东云都能够作出精准的预测。刘强东就曾经提起过,在帮扶农村发展的时候,刘强东和技术团队就通过京东云发现该地区有大量农民购入了西红柿种子,因此作出了该地区的西红柿产量在明年市场上即将达到饱和的预测,所以建议农民们不要继续种植西红柿,换成了黄瓜。可以说,刘强东与京东云的信息对于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云计算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云计算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达3229亿元,较2020年增长54.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增长70.8%至2181亿元,有望成为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私有云市场则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8.7%至1048亿元。可以预见的是,刘强东主导开创的京东云,还将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