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陕西统筹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2.20,达到最高类别。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现代化科技手段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赋能。
中国移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数字化赋能秦岭生态区域保护,以高水平保护为美丽陕西建设注入新动力。
智慧管山 增厚绿色家底
秦岭千山万壑,山岭连绵不绝,一望无际。无论是岭还是峰,“绿”都是它们的主色调。
在秦岭北麓宝鸡,中国移动为太白县搭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系统,构建了以热成像多光谱和地面护林巡护为核心的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高效助力森林防火,管住火源,守住青山。
同时,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加强对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实现实时动态的资源巡查、资源执法、灾害预警、生态环境辅助决策等多重功能,为太白县林区环保综治开辟新局面。
在西安,中国移动协同当地秦岭保护局,建成数字监控平台,为秦岭生态保驾护航。在蓝田县秦岭保护区,84个监控点位全天候工作,在线实时监管进入的人和车,发现疑似火情后,后台分析并立即推送给网格员,实现快速处理;在灞桥区秦岭支脉洪庆山,5G智能巡山无人机日常巡查巡护,减少了在复杂地形中存在的诸多盲区,为山林守护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数字分析 拉起动物“保护网”
秦岭生态资源丰富,是各类野生动物天然的栖息地。
在汉中洋县,中国移动联合朱鹮保护局,建成5G+野生朱鹮监测平台,数智赋能国宝朱鹮的保护繁衍。
该平台通过朱鹮夜宿地高清视频采集设备,深度融合5G+AI技术,对鸟类实时监测。后端配合鸟类识别算法和AI超脑,对鸟类进行检测、分类、抓拍,所有数据通过移动5G网络回传至监测平台,实现对栖息地朱鹮数量、种群分布等关键信息的监测、统计,方便工作人员收集朱鹮资料、完善档案。
“我们可以随时观测朱鹮的状态,还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朱鹮面临的威胁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促进朱鹮种群稳定。”朱鹮保护局工作人员说。
商洛镇安县拥有丰富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超过300种野生动物。中国移动助力当地林业局打造野生动物保护站野外视频监控系统,为构建野生动物智慧保护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该系统通过自动抓拍和AI识别,能够对野生动物进行精准监控,实现野生动物数据库的动态更新,提高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当系统监测到有人为捕捉、猎杀或惊扰保护动物等违法行为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为远程调度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智”治有方 守好“一泓清水”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是“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为做好汉江源头流域的精细化治理,汉中市积极落实河(湖)长制,由河长负责每段河流日常巡查、看护,发现并制止非法排污、电鱼、侵占河道等行为。
传统巡河采取人工巡检、手工纸质记录的方式,治理效率相对低下。中国移动为汉中市打造的“智慧化巡河系统云平台”和智慧河(湖)长APP,发现问题可用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上报。巡检、信息上报、整改单下达,简单快捷,有力提升巡河效率和效果。
该数智平台已覆盖汉中全部区县,自2023年上线以来,已实现对2200名河长和3098条河段日常巡河、考核、统计分析的无缝覆盖,各级河长依托平台有效巡河11.2万余次,发现并处理问题500余处。
在安康,中国移动打造的河(湖)长制信息化项目同样守护着汉江。400余个汉江流域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时刻严密“监视”着水域岸线,对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水面漂浮物等情况进行预警监控。
该项目包含巡查无人机、广播预警等多种物联网设备,为河湖长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感知、监测等技术支撑。
目前,中国移动已完成426个智能视频监控点位、150余处预警广播、100余台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交付使用,将助力当地夯实智慧治水的数字化基础,惠及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