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通信界 >> 接入系统 >> 技术正文  
 
世界越来越热,数据中心可不能跟着升温
[ 通信界 / 蔡烽隆 Chua Hock Leng / www.cntxj.net / 2022/10/30 18:39:56 ]
 

时序入秋,回顾今年夏天气温多次刷新高温纪录,全球最高温飙破53°C,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观察,极端气候现象正促使全球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8°C的速度上升,是1981年以来速度的两倍多。在世界越来越热的状况下,全世界企业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也不断在扩建各种数据中心,然而数据中心维运人员最怕的就是热,因此用以维持存储设备的冷却系统更是造成极高耗电与耗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数据中心冷却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昂贵和耗电。电力需求已经影响到其他基础建设,部分城市,如伦敦甚至发生数据中心庞大的电力需求影响到新房屋建设的情况,由此可以预见随着全球数据量不断增长,未来全球对于电力需求势必只会更高。

对于身处数据存储及处理领域的我们来说,冷却早已不是什么新挑战,任何一位数据中心管理员都必须尽可能有效地降低功耗并维持温度稳定,还要同时满足业务需求。市面上有很多高端科技可以协助解决冷却问题,但可能不容易实施,或是无法将其改造成现有数据中心能够使用的型态,不过幸好,还是有某些务实且可持续的策略可作为部分的解决方案。

让冷风维持循环

良好的空调是所有数据中心的基础,如若将数据中心建在气候较为凉爽的地区,也不失为一个能从根本上大幅减轻空调负担的方式,然而现今有不少数据中心却被迫需要靠洒水来降温以确保中央空调 (HVAC) 系统正常运作。再者,确保中央空调系统维持稳定的供电是基本要求,从业务的连续性与紧急应变层面来看,备用发电机不论对冷却技术、计算或存储资源来说,都是一项必要的预防措施,灾后重建计划皆应详细说明电力(及备用电力)若中断该如何处理。从另一方面来看,更耐用稳定的硬件亦是一项值得考虑的解决办法,例如采用比机械硬盘解决方案更能承受温度上升的闪存,即使在高温的情况下,数据仍然能够保持安全,性能也依然稳定。

降低功耗的三大策略

IT部门借助下列三项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功耗,若能同时结合,将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功耗、减少冷却需求:

·策略一、采用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每个硬件单元都会消耗能源并产生废热,企业应该寻找能消耗较少数据中心资源但提供更多性能的硬件,有效降低温度、减少冷却成本。越来越多的IT部门开始在挑选数据中心设备时将电源效率纳入考虑,例如在数据存储及处理的部分,将每瓦容量与每瓦性能的关键指标纳入评估。在数据中心内部,数据存储就占了一大部分的硬件,因此升级至更高效的系统,可大幅降低数据中心整体的功耗与制冷负担。

·策略二、选择分离架构(Disaggregated architectures):将计算与存储系统结合的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效率虽高,但主要是针对快速部署,以及减少部署解决方案时所需的团队数量,而非能源效率。事实上,直连式存储(DAS)和超融合系统浪费了不少电力,例如计算和存储的需求很少会以相同幅度增长,造成企业有时在计算上配置过多资源来配合存储需求,某些时候又相反,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浪费不少电力。若将计算和存储分开,企业便能很容易地减少整体基础架构所需的组件数量,进而降低功耗并减少冷却需求。此外,直连式存储与超融合解决方案也很容易造成基础架构的孤岛,一个集群当中未用到的容量,很难提供给其他集群使用,因此造成更多资源被过度配置及浪费。

·策略三、实时配置资源:传统的资源分配是根据未来3至5年的需求来评估,但这样的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因为这通常会让企业必须随时维持远超过其当前需求的基础架构。反观现代化按需的消费模式与自动化部署工具,则可让企业随时轻松扩展数据中心内部的基础架构。基础架构采用实时配置而非预先保留的方式可避免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为不需要的组件进行供电和制冷。

让基础设备引领数据中心走向高效节能的未来

大多时候,维持数据中心的冷却需依靠稳定的空调与妥善的应变计划,然而每当外在环境温度上升一度,就会对机房设备增加更多负担。冷却系统固然可以减轻机架和整个机房在温度上的压力,但没有任何数据中心管理员会希望让这些系统承受更多压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采取一些步骤,从一开始就减少设备的体积与产生的废热呢?企业若能采用合适的数据存储设备,将有机会节省高达80%的耗电量,并省下70~80%的机房空间,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做出贡献。通过高效的现代化存储设备减少营运成本、简化并冷却我们的数据中心,同时减轻能源消耗,实在一举数得,从此数据中心的冷却作业将不再是企业头痛的问题。

-完-

关于作者

蔡烽隆先生现担任 Pure Storage 区域副总裁,领导 Pure Storage 在东盟及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藉由优秀的团队及强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蔡烽隆先生负责管理并推动公司在该多元化地区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蔡烽隆先生还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及管理,并带领他的团队助力客户企业完成从传统磁盘基础设施至 Pure Storage 全闪存数据平台的关键升级,加速实现业务发展。自 2014 年加入 Pure Storage 以来,蔡烽隆先生通过增设办事处、吸引人才、拓展合作伙伴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业务,实现 Pure Storage 在东盟及大中华区快速且持续的增长。蔡烽隆先生在 IT 领域拥有超过 21 年的深厚行业经验。在加入 Pure Storage 之前,他曾在 EMC 亚太及日本区以及 IBM 担任领导职位,期间积累了针对高科技制造、电信、媒体和云服务等多个行业的跨国客户管理经验。蔡烽隆先生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荣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关于Pure Storage

Pure Storage (NYSE: PSTG) 帮助技术专家节省更多时间。Pure Storage提供现代化数据体验,赋能组织在多云环境中,以真实的、自动化的、存储即服务模型,无缝地运行程序。作为有史以来成长最快的IT企业之一,Pure Storage帮助客户实现数据的应用,并降低管理基础设施的复杂程度和成本。目前,Pure在B2B客户满意调查净推荐分数 (NPS) 中名列行业前1%,这也说明了Pure持续增长的客户是世界上满意度最高的客户。

 

作者:蔡烽隆 Chua Hock Leng 合作媒体:通信界 编辑:顾北

 

 

 
 热点技术
普通技术 世界越来越热,数据中心可不能跟着升温
普通技术 用户带宽增长驱动核心路由器演进
普通技术 赋能下一代5G平台
普通技术 航天新通QSite,助力5G新基建
普通技术 5G+4G无线网络协同及组网关键技术探讨
普通技术 面向5G前传的半有源WDM技术创新
普通技术 亚马逊云计算迎来史上最低增速 营收利润未达华尔街预期
普通技术 华为王金平:扩大体验红利格局,引领体验经营时代
普通技术 兔宝宝质量新突破,“康耐板”解决生态板行业难题
普通技术 无源物联网如何大规模应用?飞英思特“环境取能”技术成破局关键
普通技术 基于传感器的气象环境网格监测系统有效改善环境问题
普通技术 【技术分享】持续升级的TWS方案
普通技术 超声波触控技术:可穿戴设备和大型显示屏市场的新爆点
普通技术 5G中的DPD技术,怎么玩?
普通技术 ModbusTCP协议报文详细分析
普通技术 5G NR中的HARQ机制基本原理
普通技术 Massive MIMO技术应用场景
普通技术 工业自动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普通技术 什么是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普通技术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软件组态包括几个方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合作媒体:通信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界,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通信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合作媒体:XXX(非通信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月内进行。
通信视界
韦乐平:网络深度转型最明确的方向首先就是云
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方迎:将在中国市场重点做好
普通对话 NVIDIA发力数字孪生:站在虚拟和现实之间
普通对话 韦乐平:网络深度转型最明确的方向首先就是云
普通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6G标准面临小圈子风险
普通对话 华为丁耘:绿色ICT,共创新价值
普通对话 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方迎:将在中国市场重点做好
普通对话 中国联通买彦州:广电5G商用对行业竞争格局不
普通对话 中国联通陈忠岳:从“提速降费”向“提速提质
普通对话 华为胡厚崑:5G+工业互联网 数据驱动是关键
普通对话 华为郭平:每个人磨好自己的豆腐,就会有一个
普通对话 中国移动杨杰:加快推进新型平台用工模式规范
普通对话 中国移动简勤:5G引领数字化转型 终端承载应用
普通对话 专访GSMA刘鸿:5G专网谁来建?运营商是最佳选
普通对话 华为甘斌:预计2021年5G用户将超5亿
普通对话 郄勇志:小米被美拉黑事件启示:实现科技自立
普通对话 闻库:要有打造“数字中国 光网底座”的使命感
通信前瞻
中国移动李慧镝:强化数智基建驱动 推进产业转
苏少林:打造北京数字经济“五强”,助力标杆
普通对话 多管齐下,VMware跨云服务助力企业云转型
普通对话 中国移动李慧镝:强化数智基建驱动 推进产业转
普通对话 苏少林:打造北京数字经济“五强”,助力标杆
普通对话 中国科大在高安全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方面取得新
普通对话 华为杨超斌:迈向5.5G持续创新,开启5G产业新
普通对话 中国联通买彦州:加强创新力度,协同推进6G技
普通对话 信通院总工敖立:5G工业模组是产业链特别短板
普通对话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澎湃“数”动能,助
普通对话 中国移动赵大春:力推北斗与5G产业深度融合
普通对话 信通院徐菲:争取2021年实现端到端网络切片自
普通对话 杨泽民:光网络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普通对话 张杰:“双千兆”发展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普通对话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共创信息服务新生态 共拓
普通对话 王志勤:“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期仍面临
普通对话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5G+云网,助力VR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