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界讯 “从1G到5G,从简单的互联互通,到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再到未来将实现的通感算融合、地面网络和非地面网络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技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动通信业务也在逐渐拓展。”10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3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上表示,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链越来越强,生态链越来越大。
5G要补生态短板,6G要重协同创新
回顾从1G到6G的业务演进,邬贺铨表示,1G时代在1983年至1987年,主要着眼移动,手持终端是显著表现,移动电话开始出现和普及。2G时代在1991年至1994年,主要着眼于覆盖,其中的典型产品包括1992年的短信、2003年的手机和QQ、2004年的支付宝等。据邬贺铨介绍,2G标准化开始于80年代的数字传输与数字交换生态,从标准化到应用近十年,开启了移现动通信数字化历程。
3G时代在2001年至2007年,着眼于数据,3G标准化起步早于互联网,瞄准以数据业务切入,经历15年后商用,期间发现对互联网发展估计不足,虽然催生了智能手机,但也突显了3G数据能力短板。
此后进入的4G时代迎来重大改变,据邬贺铨介绍,4G从标准化到商用化仅用时6年,在市场等待中催生,释放了社会对移动宽带的需求,同时激活短视频等应用,适应了社交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业务迎来爆发。
总结来看,邬贺铨认为,从1G到4G基本上是需求牵引,市场在等待,一旦网络就绪新应用就能顺势而为。他指出5G需要补生态的短板,包括新型终端显示技术、内容生成技术、通感算融合技术、高可靠车联网、轻量级物联网、直连卫星应用等;6G尤其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的培育,着力与相关行业的协同创新。
AI驱动技术革命,产业进入数字化转型期
根据普华永道给出的2023年5G对中国经济分行业的贡献,公共事业将占到39%,工业制造仅占10%,可以看出5G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如今快速发展的行业大模型及AI为行业带来了更多新机遇。
提及AI,邬贺铨认为AI特别是大模型给产业链带来新机遇,不仅优化网络部署与运维,还强化产业链协同,丰富应用生态。
当前,大模型主要分为通用的基础大模型与垂直类的的行业大模型。对此,邬贺铨认为,自建基础大模型需有足够算力、数据、人才、应用场景、闭环的生态等,门槛很高;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价值数据充分训练,待调优至理想效果后再进行知识蒸馏、量化及针对特定场景迁移等缩小模型的工作。
不仅如此,大模型的发展也带来产业链企业的业务发展与协同创新。当前,中小企业在本地设备上部署MaaS(模型即服务)后,可在基础大模型上提供调用接口及配套的低代码开发和模型编排等工具,加入企业自身数据对模型精细化调整后可进行个性化管理应用。“可以说,IaaS+PaaS+MaaS+SaaS 构成了云智平台,提供小切口接入。”邬贺铨表示。
深入到工业领域,邬贺铨介绍,“5G+AI”赋能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实融合平台,企业可采用5G CPE+UPF以IPv6上云(公有云、企业云、混合云或多云),在5G公网上组织企业专网,无需自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企业大脑,便可实施数字化转型。
放眼道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当前摩尔定律接近极限将带来算力乃至行业发展困境。对此,邬贺铨认为,芯粒等SIP技术将为摩尔定律的延续提供动能,信息化进程还将持续,大算力突破算法演进瓶颈,AI驱动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发展新机遇。
邬贺铨表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产业处于向数智化的转型期,网络技术创新进入加速期,科技产业竞争进入生态主导期。具体来看,互联网进入IPv6+演进期,工业互联网进入攻坚期,光纤通信来到F5G成长期,通用式AI开启演进过渡期,移动通信开启5G-A新周期,云网融合/算网协同进入青春期。
对此,邬贺铨认为,以上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将为大连接、大宽带、大平台、大数据、大模型、大智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将对产业链、生态链的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