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4)推出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并表示将与OpenAI合作,将ChatGPT整合到包括新一代iOS、iPadOS以及macOS中。苹果方面表示,在今年年内,用户将能够通过Siri来免费获取ChatGPT提供的回答。Apple Intelligence的问世,将市场对AI手机关注度再度推向高潮。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进入AGI时代,消费电子产品AI化浪潮澎湃而至。此前谷歌、微软、英特尔等科技巨头围绕着AI PC进行了重点布局,三星、小米、vivo、OPPO等智能手机巨头也在AI手机领域快速推进,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AI浪潮下,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未来AI手机将如何重塑手机行业生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AI手机:把大模型装进手机,智能终端演进的新方向
AI手机指的是通过端侧部署AI大模型,实现多模态人机交互,展现为非单一应用智能化的手机终端。目前AI手机应用功能仍处于早期,终端定义标准及技术升级趋势主要集中在大模型及软硬件配置。尽管AI手机并未形成成熟的产品形态,但是多家手机巨头已经推出了具备AI功能的智能手机产品,并在市场竞争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移动端应用日新月异,AI手机能不能普及的关键,还在于落地场景有没有找对,如何切实解决用户痛点。在AI功能带来的体验升级之外,更应该注意到随之而来的用户数据隐患。现有的操作系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集成AI技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等挑战。
手机厂商集体发力,抢滩AI手机市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三星、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魅族等手机巨头争相布局AI手机,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的广泛应用。日经中文网称,三星在AI手机市场中抢占先机,此前公司发布的AI手机Galaxy S24系列收获了大量的订单,一举占据了AI手机的58%市场份额,显示三星AI手机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三星之外,国内手机巨头也持续在AI手机领域发力。在前十大GenAI手机畅销榜单中,中国品牌就占据了六个席位。小米14、vivo X100、小米14 Pro、OPPO Find X7等产品均榜上有名。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称,2024年GenAI手机市占率有望达到11%,特别是苹果加码人工智能之后,将带来行业进一步发展;2027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约40%,出货量有望达5.22亿部。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称,2024年AI手机市占率有望达到16%。展望未来,2028年AI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将高达54%,一举成为主流产品。据此计算,2023—2028年AI手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63%。
AI应用切实解决用户痛点,促进新形态终端落地。调研机构IDC发布的行业首个《AI手机白皮书》称,AI手机的使命是解决用户痛点、从碎片、繁杂的任务中解放用户。像是整理会议纪要、跟踪遗留事项等,琐碎的整理任务不应该占据用户大量时间。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分析,真正的AI手机应能在多个层面上与消费者交互,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和体验。华商韬略称,AI手机当前的发展需要关注如何通过AI切实解决用户痛点,如OPPO Find X7一键消除、三星Galaxy S24即圈即搜等的热门AIGC应用,促进用户从“尝新”到“常用”转变。走进用户,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享受AI智慧体验,将会带来更极致的体验。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称,OPPO销售端反馈,用户对于AI手机的概念并没有感知,但是当AI消除功能拿出来做展示后,产品的销售成功率或将变高,这进一步论证了端侧AI应用解决用户痛点,进而促进新形态终端落地的产业发展逻辑。
数据安全备受关注,隐私保护引发争议。随着AI技术在手机中的深入应用,如何保护消费者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必然会成为每一个AI手机厂商绕不过去的必答题。Apple Intelligence的问世,将市场对AI手机关注度再度推向高潮。在数据安全方面,苹果称其端侧配备了强大的芯片,可以在本地进行数据处理而无需上传云端,保证了数据的私密性。如果需要更强大的AI服务能力,则需要调用云端服务器。苹果强调,私有云计算拥有芯片级别的数据保护,所有数据不会被存储,苹果也不可能访问相关数据。即便如此,业内不少声音认为苹果在数据安全上的做法“令人失望”,苹果AI“并不惊艳”。财联社称,发布会结束后,马斯克连连炮轰,抨击苹果和OpenAI的联手是“不可接受的安全违规行为”,并认为这一合作将会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一石激起千层浪,马斯克的言论在X平台上引起了大量关于隐私泄露风险的讨论,不少X用户直言对苹果AI功能的担忧。《经济日报》称,AI处理的数据量大,且涉及消费者的敏感信息,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对于厂商而言,如何为用户设置安全数据保护墙以及合理运用数据进行训练或将成为AI手机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行业升级:关注端侧芯片及硬件侧升级变化进展
模型轻量化初显成效,手机巨头入局AI大模型。手机厂商纷纷自研百亿参数级大模型。23年8月以来,多家国内外手机厂商纷纷发布自研AI大模型进展,三星、谷歌等国外厂商发布了Gauss、PaLM 2、Gemini,苹果公司Apple GPT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手机厂商也成功开发出了AndesGPT、蓝心大模型、MiLM-6B、盘古大模型、魔法大模型、Flyme AI等自研大模型体系。同时,搭载AI大模型功能的操作系统鸿蒙OS 4.0、ColorOS14等,以及大模型交互接口小艺、小爱、小V助手等陆续走向市场。与AIPC类似,基于安全隐私、降低云端使用成本等因素考量,AI手机也将采用端云结合的方式。因此一方面科技巨头如Meta等纷纷推出轻量化模型,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亦通过自研或在现有大模型基础上优化的方式,研发适配在手机端运行的模型。福布斯中国称,手机端大模型广泛应用,硬件需求各异。大模型在手机端主要应用于智能搜索、语义/文本理解、AI图文创作和AI影像处理等领域。东方证券称,有两种大模型应用方式:一是在手机端运行端侧大模型,具有在延迟和数据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但其硬件要求较高。第二种是采用端侧预处理加上云端大模型的端云协同方式,对手机硬件的要求较低,甚至部分现有手机可通过更新操作系统或安装APP来实现AI大模型功能。
AI工作负载增加,推动手机芯片算力升级。AI驱动产业创新,拉动手机芯片市场增长,加剧手机芯片市场竞争。AI大模型的应用带动对移动终端芯片计算能力、计算功耗和计算成本的需求。2023年,高通、联发科等主要芯片厂商相继发布端侧AI大模型的新一代芯片,AI芯片算力显著提升。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到2026年,中国市场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AI引擎逐步成为手机芯片中重要的功能模块,加速芯片架构迭代。受益于AI带来的东风,苹果、高通和三星等智能终端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推动AI芯片市场的创新。中金证券称,当前手机中基本不存在独立的AI芯片,而是将CPU、GPU、DSP、NPU等集成在一颗SoC芯片中。为提升大模型运算能力,一方面,CPU和GPU模块持续性能和能效升级,各厂商开始自研GPU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专门的AI引擎(NPU、APU或TPU等)在芯片架构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电池续航能力要求拔高,散热升级势在必行。为了适配大模型及其计算需求,AI手机在电池、散热及整机设计等环节或将带来升级变化。华尔街见闻称,传统PC或手机电池采用石墨作为负极,石墨负极理论克容量为372mAh/g,但硅基负极理论克容量可高达4200mAh/g,因此便出现了通过给负极掺硅碳复合材料的方式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技术尝试。目前在小米、荣耀的新一代旗舰手机上,均出现了高密度硅碳负极电池的身影。其中小米“金沙江电池”容量达到5300mAh,最高硅含量6%,电池体积降低8%,续航提升高达17%。而在AI时代,随着算力提升带来的功耗提升,对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同时,随着AI手机需求增长,大功率快充技术的渗透率亦有望不断提升。自媒体“机器之心”称,生成式AI应用逐步深入,提升对手机散热系统的要求。尽管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在能效方面均有所优化,生成式AI搭载到手机终端所带来的算力密度和任务复杂度提升仍对手机散热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AI计算带来的功耗增大,如何提升散热亦成为重点。
产业“竞速”:市场规模扩大带动产业链多环节增长
苹果、华为、小米等业界巨头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引领手机产业链企业“抢跑”。产业链企业不仅在硬件上寻求突破,更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服务中全面融入AI。长期来看,手机端或有望形成新的流量入口,深刻影响手机厂商商业模式。业内人士认为,5.5G将带来网络性能的跃迁,极大拓宽手机AI应用场景。AI手机市场发展迅速,产业链各环节加速创新,亿万蓝海有待开垦。
差异化OS系统成为竞争焦点,AI手机有望“撬动”万物互联生态。操作系统提供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成为AI端侧落地的重要一环。在日常运行交互过程中,手机端侧大模型不断学习用户的价值观、需求、行为偏好、顾虑等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并持续更新,从而使得用户在操作系统交互中能得到更加智能的个性化体验。经历了功能创新匮乏、硬件堆叠定义手机的长周期,大模型能力的加持使得手机来到软件体验定义产品的新时点。“AI手机”先行之下,是一次全新的OS变革。多家研报分析称,当前仅为AI手机技术过渡阶段,未来交互式AI将根据用户的不同任务需求,安排各软件,协同各终端完成,从而取代APP概念。人机交互的方式一定会向更自然、高效和智能的方向进化,智能手机的AI能力将从智能语音助手向个人智能助理升级,操作系统也需要与之同步。《财经》新媒体称,出于害怕“卡脖子”、布局生态等多重考虑,多家主流手机厂商加快摆脱对安卓底层架构的依赖。南京大学吕建院士称,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应该是场景化的智能操作系统,它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特征变化,采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方式,实现人机物的有机与高效融合。国泰君安称,历史经验表明,操作系统的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后来者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如果有新的操作系统能够把握住万物互联的机遇,降低软硬件结合的门槛,那么就有可能培育出一系列基于边缘硬件的爆款创新应用,从而把握住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行业生态话语权。
5.5G将带来10倍网络性能提升,拓宽手机AI应用场景。5.5G对5G的eMBB(增强移动宽带)、uRLL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和mMTC(大连接物联网)三大特性进行增强,相比目前的5G能力,将带来10倍的网络性能提升,移动用户及家庭宽带用户峰值体验从1Gbps提升到10Gbps,更好地支持沉浸+交互业务。5.5G带来的超低延时为通过手机直播、赛事观看、在线互动等手机端多媒体应用场景提供良好通道。在用户密度大的区域,5.5G可增强通信能力,实现无缝用户体验。借助5.5G,终端人工智能将极大化拓展多媒体类应用场景:如高清视频直播加持AI图片识别,不但能提供高质量、高清晰度的画面,还可让用户观赏不同角度和姿态;全息虚拟技术也可依托5.5G与终端和人工智能结合,拓展更多垂直类应用场景。同时5.5G的低延迟、大带宽和边缘计算能力给AI提供了端侧与云端的高品质连接管道,助益云端协同AI大模型在端侧落地。
AI热潮推动产业链多环节规模增长,促使各环节加速创新。《证券日报》称,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通过与上游芯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紧密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快速落地。在谷歌强化其安卓系统的AI功能后,三星、荣耀等厂商均已将谷歌大模型部署至手机端。目前,AI手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带动产业链多环节规模增长。AI热潮不仅改变了手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促使产业链各环节加速创新,从半导体制造到应用软件开发,每个环节的企业都在寻找与AI结合的新机遇,调整策略,提前布局。《中国财经报》称,台积电、高通、紫光展锐等均在与手机巨头合作,以确保能够满足其对高性能、低功耗AI芯片的需求。京东方等企业在屏幕、智能显示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从而配合手机等终端企业的AI战略。摄像头模组供应商舜宇光学和欧菲光,也正在研发更先进的光学传感器,以支持AI驱动的图像识别和处理。在软件层面,中科创达等公司正专注于开发适应AI手机的智能应用。迈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浩宇称,AI手机市场发展迅速,产业链上市公司不仅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还要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AI技术的普及,AI手机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业链企业的布局将直接影响手机行业的整体走势。
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网络舆情研究院 毛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