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新生入学之际,都是电信运营商打得最激烈的时刻,为争夺校园用户,三家运营商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计谋频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究其原因与目前并不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息息相关。
机制深陷无合作“怪圈”
市场竞争无处不在。企业和企业之间有竞争关系,企业内部也有竞争。从全国范围看,三家运营商不单省与省之间有竞争关系,在地市和地市之间则是更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在运营商内部,部门和部门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大家都是竞争的参与者,自然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但这样的竞争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有一个“小蜜蜂采蜜”的案例,说的是蜂群管理者设计了两种不同模式的绩效考评模式。一个考评过程,根据蜜蜂访问花朵的数量来评估;另一个是考评结果,通过蜂群最终的产出来评估。案例的答案是结果导向的考评机制更加合理,效果也更好,因为为了实现最终结果,蜂群内部会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最终实现高绩效。但这样的方案设计是有前提的——不同蜂群之间的比较,或者说竞争,是纯粹的、至少是简化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个直接可量化的目标评估它们。绩效的设计者认为,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各个团队之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如果这些团队想要得到高绩效,内部就会团结合作,形成最佳的成果。于是,上级对各个下级部门、单位进行平等的考核,相信下级单位会团结合作;而这个下级单位也可能照此办理,认定下级的下级之间也是竞争关系,用同样的管理模式执行下去。但是,当所有的同级部门、企业、单位之间都是竞争关系的时候,谁负责他们之间的合作呢?
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可竞争、可合作、可竞合。除了这些当事者之外,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上级和管理者。当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是竞争关系的时候,他的上级是很轻松的,只需坐山观虎斗;反之,如果下级之间是合作或者竞合关系,那么虽然整体绩效要高于单纯的竞争关系,但是他的上级领导不仅需要将不同的部门进行整合,还要填补下级之间的空白,更要建立更加复杂的考评体系,相比前者,工作量和繁琐程度大大提升。因此,规则制定者明知道合作有很多好处,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绩效,但规则制定者的和资源掌握者往往还是希望把下级之间的关系调整成为竞争关系,让自己成为利益平衡者和资源配置者,这样才能更加轻松主动,在这种情况下,各级运营商似乎始终处于竞争状态。
一方面,大家都被设置成为竞争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把下级单位扔到竞争环境里的规则制定者,其实也被他的上级逼迫着参与更高层级的竞争。大家都觉得很累,压力很大,那么,在指责竞争对手给不断施压的时候,更应该跳出来想想,有没有可能把纯竞争调整成为竞合呢?毕竟合作才能共赢。
单纯竞争机制弊端几多
竞争的好处林林总总,但若对竞争把控不好,也会带来问题。
首先是报喜不报忧。既然大家之间是竞争关系,自然对外说的都是好事,问题都埋着。有一个“蛤蟆理论”,是说在一个池塘里,当其他蛤蟆都不叫的时候,第一个叫出声的蛤蟆就会特别吸引人们的注意;当别的蛤蟆也开始叫,想与众不同的蛤蟆就得又叫又跳;那么,如果蛤蟆们都在又叫又跳,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必须翻着筋斗,拿着倒立,声泪俱下地表现,才能表现出与众不同,才有出头的机会。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一般大家不会给竞争对手挖坑、使绊,但要做到不指责竞争对手而让自己的业绩凸显,就更需要将喜报发挥到极致,让其成为竞争绩效的成果展示。报喜不报忧的结果不仅使得问题沉淀得越来越重,更麻烦的是:如果报喜不报忧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竞争对手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相互知道问题也不曝光,只是夸自己,那么问题就会积累沉淀得更厉害。
其次是忽视基础设施和公共部分的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吸引眼球的是高楼大厦与街景店铺,而基础设施往往难以受到应有的关注,缺乏资源投入也会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制约。因为大家都是竞争对手,若把有限的资源花在为公共服务的领域,就会使得自身目标实现受到影响,因此,在此心态下,基础设施的关注度就必然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