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即便在欧美内部也不乏对这项裁决的争议(政治操纵、贸易保护等),但从情势分析,华为、中兴在短期内很难从“黑名单”事件中翻盘。对此,华为、中兴不仅应充分准备,做足预案,也应放弃幻想,在公司战略上有所调整。
当地时间10月8日,在长达11个月的调查后,美国众院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美国电信运营商不应和中国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因为后者“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
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所指出的,这类直接把一国企业指名道姓列入“黑名单”,直截了当建议本国政府禁止这些企业在本国进行收购交易,参与政府采购投标,甚至呼吁本国企业不要和上述公司进行商业往来的行为,是十分罕见,也是十分严厉的。具体地说,华为和中兴将很难再在美国并购同类企业,并获得互联网通讯设备、尤其是路由器等相关合同,而两家公司在北美部署研发中心的蓝图,也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问题恐还不止于此。
素来“管得宽”的美国议员们甚至还向加拿大、欧盟等盟国发出呼吁,希望这些国家也“慎重考虑”自身安全和美国利益,效仿美国做法,对华为、中兴通讯进行封杀,尤其不要让这两家中国“问题企业”获得政府合同订单,“掌握重要网络命脉”。原本英、法两国便有人对华为的扩张“神经过敏”,“美国报告”的出台自然如火上浇油,英国议会情报和安全机构在12日宣布,正“全面审查”华为,以评估其是否适合参与英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而早就在法国、甚至欧盟提出类似质疑,甚至提议“全欧封杀华为”的法国参议员让-马里·博克尔也一副“果不其然”的欣喜,“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除美国和欧洲之外,澳大利亚早在年初便公开拒绝华为投标总价值达375亿美元的“国家宽带项目(NBN)”;加拿大官方也暗示,华为可能被排除在加拿大政府网采购计划外。
从账面上看,美国的这一“闷棍”对两公司的影响有限:美国市场收入仅占华为总收入的4%,而欧、美、澳三个市场加起来,还占不到中兴通讯销售额和利润的1/5。不仅如此,两家公司、尤其中兴通讯,其在美经营和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智能手机销售,而这一块并不包含在“报告”建议抵制的范畴内。
但实质影响却绝不能低估。
首先,“黑名单”等于明确宣布“美国市场不欢迎华为、中兴”,如此一来不仅“油水最足”的高速互联网等骨干通讯网设备采购将对两家中国公司关闭大门,且即便在抵制范围外的智能手机等领域,合作运营商、客户也不免受此影响,对两家公司的产品心存芥蒂,并进而影响这些产品的市场形象和实际销量。
其次,“国家安全”本就是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筐,如今美国和其它欧美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迁怒于贸易逆差、抱怨外国人和外国公司抢走本国饭碗的情绪十分普遍,“报告”先例一开,效仿者势必纷至沓来。加拿大媒体事后就有评论称,类似安大略省政府主动向华为设在渥太华的研发中心注资650万加元这样的“红包”,今后将很难得到了。
第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黑名单”会波及其它可能和所谓“国家安全”沾边的中外合作项目审批。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加拿大联邦工业部刚刚宣布,将推迟30天公布对中海油对该国尼克森石油公司的并购案,而这一桩并购案遭部分人质疑的理由,同样是所谓“国家安全”问题。
“报告”出台前后,正如华为、中兴反复辩解和许多欧美观察家、专业媒体所指出的,长达60页的“报告”,大部分被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而在已披露的部分中,并未能拿出多少支持其指控的确切证据。正因如此,即便在欧美内部,对这项裁决也颇多争议。一些人指出,此举带有明显的政治操纵痕迹,当前美国选战正酣、经济形势又不佳,政府或国会、民主党或共和党都迫不及待地到处寻找替罪羊,不时将一两家中国公司拿出来敲打,在他们看来至少是没什么政治风险的;一些人则质疑此举有贸易保护主义嫌疑,意在打压中国厂商,为美国本土同行思科保驾护航;更有欧洲媒体指出,美国自己就是网络木马和网络间谍行为的鼻祖和行家里手,担心其它国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难理解,但理由未免太过牵强。正因如此,英国《金融周刊》等专业媒体甚至刊登社论,指出“美国此举不当”、“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