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星期都过去了,但事件一直没有降温,围绕着中兴华为遭美国国会调查,以及国内要求对部分美国企业进行对等安全调查的呼声此起彼伏,事件的主角逐渐从中华转向了思科。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但思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只是由公司总法律顾问发表了一篇声明,对《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进行了反驳,随即又陷入了沉寂。这篇在外界看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简短声明,也从侧面折射出了思科在中国市场特别是电信级市场的困境。
中国式困境
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众多的政府架构与企业用户,是全球所有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的区域市场。这从这些跨国公司在华机构的变迁中就可见一斑,从最初的亚太区统领到中国区独立,从总部设立在新加坡或者香港,进而转移到北京或者上海。
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思科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钱伯斯每次来中国都会与超越工信部的领导进行会谈,也时而不时的带来公益慈善活动或者投资计划,但这并没有改变思科在中国市场上的困境。
在思科的全球拼图上,中国区的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只是贡献了全球约3%的收入,而且更关键的是市场不断萎缩,开始逐渐退守几个高端领域,比如金融、政府和大型企业。以金融市场为例,笔者也曾经采访过数位金融行业用户,他们对于IT基础架构需求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可靠稳定性,这就给了思科充分的先发优势。但在互联网、电信等开放竞争行业,思科已经基本上没有份额,因为它的产品太过复杂太过昂贵太过难以定制化。
当前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思科在这些关键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开始面临松动。首先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冲击,我们还以金融市场为例,思科的美国小弟Juniper今年将纽交所的网络负责人挖了过来,以更加激进的市场策略在进攻金融市场,在国内也已经开始拿到部分订单,而这些客户之前是清一色的思科制造。其次是来自技术体系变革的冲击,这些关键行业的IT基础架构在历经多年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变革之际,用户需求和技术变迁两个时间节点的重合,变革在所难免。另外,SDN和OpenFlow的概念还是给品牌厂商带来了影响,部分ODM可能会走向前台。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只是思科的调味品和鸡肋市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没有了翻身的可能性。
电信级迷途
在电信级市场上,思科的日子更难过,因为这个行业已经完全开放是个自由竞争的市场。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联通的169全国骨干网的某个核心节点,思科的核心路由设备被替换掉,这只是数年来不断发生的一个事情。这与国家信息安全基本无关,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因为思科的电信级产品存在两个痼疾。一是高商务,思科要保持产品全球价格的相对统一以及高毛利,但这显然没有认清国内市场的情况。当你处于技术垄断性的前提下,可以漫天要价但现在在众多厂商产品技术趋同的情况下,设备商只能追求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