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凡(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技术部):电力线上网技术存在障碍,发展成本也高,只能被看作是宽带接入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日,电力线上网(PLC)技术再度受人关注,电力线上网的主要推动者中电飞华公司更是声称PLC在实质上已经获得了信息产业部的默许。电力线上网这一技术真的已经瓜熟蒂落,前景一片灿烂了吗?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技术部史凡先生。
记者:电力线上网技术面世的时间已经不短,它引起的市场反响也相当大,但实际上,直至今日尚未有电力线上网成熟商用的事例。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史凡:制约电力线上网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它本身的技术。
首先是带宽。现在人们上网已不仅仅为了浏览网页,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应用,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稳定的宽带。而从根本上来说,电力线是共享的,用电力线上网的带宽必然不稳定。假如说有100兆的带宽,它可能由20个人分享,也可能由100个人分享,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比方说,我现在需要下载一个比较大的数据文件(比如电影),可能就会因为别的家庭也要上网而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出现某些故障。一旦面临运用,电力线的共享带宽的方式就很成为问题。
从安全性角度来说。电力线的安全性有让人怀疑的地方。电力线本身在部署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安全性方面的考虑。用户的电线易被别人拉取,在日常中就常见有“偷电”的事情。还有就是电力线的广泛存在反增加了它在安全性方面可能出现的漏洞。假如用它上网的话,电力线上的信号比较容易被人窃取。这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当然这也可以通过一些设备改造的手段来解决。但是一旦涉及到原来的线路要改造、添加新的设备的问题,就要考虑到用户方便性和服务商提供意愿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管这一项成本名义上由谁投入,最终仍是会落到用户头上的。
再省就是干扰的问题。电力线本身是一个传输电力的线路,如果用它来传输数据会形成电磁辐射,从而会对其他无线通信,譬如警察部门或军事部门的通信造成干扰,而且对广播、电视等信号都有影响。这一问题还不大容易解决。
以上这些方面可以说是制约了电力线上网的发展,使得它至今无法大规模商用。
记者:技术因素制约了电力线上网的发展,除此之外,它的发展是否还面临其他限制呢?
史凡:技术是主要的瓶颈。同时,在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和相关标准的进展来看,电力线上网的“后台”支持还不全面。它不像xDSL(如ADSL)技术,是传统电信运营商推动发展起来的,整个产业链/价值链运转得较好。电力线上网要获得成功,需要考虑得因素还很多,不仅仅是一个接入问题。它包括终端设备的功能、价格、互通性,服务供应商的维护能力,骨干网的连接,以及和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等。电信产业中一个业务的成功,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目前推动电力线上网技术的力量,好像还有待提高。
记者:那以上这些障碍是可以克服吗?发展电力线上网的技术可能成为发展我国宽带事业的一种选择吗?
史凡:根据我所接触的情况,考虑到电力线建设的初衷,其实不是为了通信。电力线本身最初的设计不是为了通信而考虑的。通信只是其衍生的应用。可能只是电力部门考虑到电力市场比较固定,而通信市场的发展势头则相当迅猛,需求日益增加而对电力线做了相应的一些开发。原先部署的电线是以满足电力传输要求为标准的,是不大符合通信信号传输的一些要求的,不能满足正常传输的条件。如果要实现上网的方方面面的需求的话,它必须对传统的电力线进行一个改造,做很多的改良,在线路、设备各方面都要满足一些要求。对运营商来讲,这样的投入程度不亚于再铺一道线路。
而这就有一个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从技术上来说也许可以实现电力线上网,但考虑到成本效益是不可行的。
要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发展各种宽带上网的技术。从中国的现实考虑,这种时候继续发展电力线上网技术,投入成本去攻克它的种种技术障碍,不如去发展其他的宽带技术。因为,其他的技术可能会更好、更少漏洞,发展起来的话会更有收益。而对电力线上网是否符合未来宽带接入的发展方向,我持谨慎的态度——还是当做权宜之计为好;
记者:虽然如此,但电力线上网在我国推进的速度却似乎显得相当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史凡:从推动者的角度分析,发展电力线上网更多的是一种扩展市场的商业需求的推动。通信市场的欣欣向荣对传统的电力部门极具吸引力,电力线又是他们手头上掌握的一种网线资源,因此自然就倾向于发展电力线上网。
电力线上网最大的卖点是它的覆盖比较广泛。但传统的小区建设一般都是铺一条电线再铺一条电话线,电力线上网是非要把这两条线的功能合在一处,必须要解决一些问题。而且,实际上现在电话线已经相当普及了,几乎每家都有电话线了。因此,相对来说,宽带上网可能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电力线上网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在宽带最终发展起来之前,它可能有一定的空间,也有一定价值。但是从长远的技术发展角度(包括线路、设备等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全社会的技术发展)来说,电力线上网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趋势的。术真的已经瓜熟蒂落,前景一片灿烂了吗?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技术部史凡先生。